第72章 寒夜星光(1 / 2)

加入书签

十二月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红星机床厂家属院的红砖屋顶渐渐覆上一层银白。

周六清晨,陈遇呵着白气推开窗,看到毛蛋的摩托车已经在楼下等候,车把上挂着一袋热腾腾的包子。

“快下来!”

毛蛋仰头喊道,“周工说今天带我们去个好地方!”

三个少年挤在摩托车上,穿过飘雪的街道。

毛蛋兴奋地透露:“周工联系上了省材料研究所的老同学,答应让我们参观实验室!”

省材料研究所坐落在市郊的山脚下,灰色的科研大楼在雪中显得庄严肃穆。

周工早早等在门口,身边站着一位头花白的老教授。

“这位是刘教授,我国第一代碳纤维专家。”

周工介绍道,“听说有几个中学生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特意从省城赶来的。”

刘教授笑着打量三个少年:“老周说你们自己做了预氧化装置?了不起啊!”

参观从基础实验室开始。

当看到真正的扫描电镜时,陈遇屏住了呼吸——屏幕上,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清晰可见。

“这是t3oo的断面,”

刘教授指着规整的六边形结构,“像蜂巢一样整齐。

而这是我们早期产品……”

画面切换,出现杂乱无章的纤维结构,“看到差别了吗?”

张伟突然开口:“取向度不够,应该是预氧化阶段张力控制不足。”

刘教授惊讶地推推眼镜:“小伙子很懂啊!”

孙宇补充道:“根据文献,温度梯度也会影响结晶取向。”

来到碳化实验室时,众人都被巨大的设备震撼了。

三米高的碳化炉像一头钢铁巨兽,复杂的管道和控制系统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从德国进口的,”

工程师介绍道,“最高温度可达25oo度,精度正负1度。”

王小虎小声嘀咕:“比咱们那个电炉改造的厉害多了……”

最让陈遇触动的是在走廊里看到的一张老照片。

黑白照片上,一群年轻人围着简陋的设备,墙上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标语。

“这是七十年代,”

刘教授轻声说,“我们在一没技术二没设备的情况下起步。

那时国外对我们全面封锁,连个温度控制器都买不到。”

他指着照片中一个年轻人:“这是老周的父亲,我的老战友。

为了测碳化温度,他把自家做饭的热电偶拆下来用……”

参观结束时,刘教授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卡脖子’技术吗?”

三个少年摇头。

“因为,”

老人神色凝重,“不仅军工航天受制于人,连你们喜欢的钓鱼竿都要看别人脸色。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严问题。”

回程的摩托车上,大家都沉默着。

雪花扑打在脸上,冰凉却让人清醒。

“我想考清华材料系。”

陈遇突然说。

“我学自动化,”

张伟接口,“专门做控制系统。”

孙宇推推眼镜:“我研究计算材料学,用算法加研。”

王小虎挠头:“那我……我学机械制造!

给你们加工设备!”

毛蛋大笑:“我就负责把你们的研究变成产品!”

这个寒夜,3o6宿舍的灯光亮到很晚。

张伟在电脑上模拟温度场,孙宇计算着热力学参数,王小虎用易拉罐制作新的炉腔模型,陈遇则整理着今天的笔记。

突然,张伟叫起来:“快看这个!”

屏幕上,温度场模拟出现异常波动,“在升温阶段,炉腔边缘有低温区!”

孙宇立即计算:“需要增加辅助加热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