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年的小升初灯与墙上竿(1 / 2)

加入书签

1992年的春天,红星机床厂家属院的老槐树刚冒出新芽时,陈遇书桌抽屉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详解》,已经被他翻得书脊脱了线。

台灯的光在练习本上投下小小的光圈,笔尖在纸上“沙沙”

划过,算到第三道行程题时,他下意识抬了抬手——指尖擦过书桌上方的竹竿,竹身带着木头的温凉,原本每天这个时候,他该握着这竿子去空地练抛竿,现在竿梢却只贴着墙面,连鸡毛杆都没晃动过。

“还没写完啊?”

母亲端着搪瓷碗走进来,碗里是刚煮好的荷包蛋,撒了点白糖,“都十一点了,明天还要去学校模考,要不先睡?”

陈遇抬头,看见母亲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很明显——这段时间母亲总陪着他熬夜,早上还要早起做早饭。

他摇摇头,把最后一道题的步骤写完,才接过碗:“娘,今天模考数学我考了98,就错了一道几何题,老师说再细心点就能满分。”

“好,好,我家遇儿就是争气。”

母亲坐在床边,目光扫过墙上的竹竿——竿身淡青,裹着父亲去年重新涂的蜂蜡,靠近握柄的地方有个浅浅的牙印,是陈遇8岁练竿时不小心咬的,“你这竿子,有半个月没动了吧?前几天你爹擦墙,看见绕线器上的线有点松,帮你紧了紧。”

陈遇嘴里的荷包蛋顿了顿,目光落在竹竿上——那是父亲1985年给他做的直通竿,34米长,89年他就练到了百百中,哪怕刮着四五级风,红棉线也能稳稳落进搪瓷盆里,连县钓鱼队的老教练都夸他“手稳得像装了准星”

可自从三月份学校召开小升初动员会,说要争取考上县重点初中,他就把练竿的时间一缩再缩——从每天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到隔天半小时,再到上周模考前,彻底没碰过这竿子。

“等考完试再练。”

他低下头,把最后一口蛋汤喝掉,碗底还留着点白糖的甜意,“县重点初中的升学率高,考上了才能离好高中近点,以后才能考大学。”

这话他不仅是说给母亲听,也是说给自己听——前世他就是因为小升初没好好考,去了普通初中,后来心思全在钓鱼上,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上了个中专,直到三十岁还在后悔,现在绝不能重蹈覆辙。

第二天早上,陈遇背着书包出门时,莉莉已经在院门口等他了。

她手里拿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封面折了角:“昨天模考语文你考了多少?我才考了92,作文扣了5分。”

“我考了95,作文扣了3分,老师说我结尾写得太急了。”

两人并肩往学校走,路边的早点摊飘来油条的香味,以前他们偶尔会用压岁钱买两根,边吃边聊陈遇新练的抛竿技巧,现在却只是匆匆走过——早读课要提前半小时开始,得抓紧时间背古诗。

路过河沟时,陈遇忍不住看了一眼——河水刚涨过岸,水草绿油油的,几只小鸭子在水面上游,前两年他还在这里钓过一条两斤多的鲫鱼,父亲用它炖了汤,说“补补脑子,对得起你那百百中的手艺”

可现在,他的目光只在河沟上停了两秒,就赶紧移开,从书包里掏出英语单词本,边走边背:“app1e,banana,ore……”

晚上复习时,陈遇的手指又碰到了墙上的竹竿。

他犹豫了一下,踮起脚把竿子取下来——竹身泛着旧蜡的光,竿梢的鸡毛杆还是去年换的,没怎么磨损;绕线器上的红棉线被父亲理得整整齐齐,七星漂用塑料袋包着,系在导环上,鹅毛梗还是雪白雪白的。

他摸了摸竿身中间的气门芯导环,那是父亲用自行车内胎剪的,换过三次,每次都要磨到不硌线才肯罢休。

“遇儿,你爹找着个箱子,等你考完试,把竿子收进箱子里,免得落灰。”

母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手里拿着块旧棉布——是母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