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壁画(1 / 2)

加入书签

主墓室与侧室相通的通道两侧,壁画竟比外头完好得多。

许是地处偏僻,少有人踏足,又或是盗墓贼只盯着金玉明器,对这不能换钱的壁画懒得动粗,是以虽历经千年风霜,色彩稍显暗淡,却未遭半点损毁,连笔触间的细枝末节都清晰可辨。

这壁画共四幅,不敬虽逆着顺序看,却也能轻易辨出其中故事脉络。

第一幅绘的是青年刘秀,一身布衣立于田间,眉目清朗,望着不远处的阴丽华,眼中倾慕之意如清泉般流淌,田间的禾苗都似因这份情意而添了几分生机;第二幅却是兵荒马乱之景,烟尘弥漫中,阴丽华荆钗布裙,紧紧跟在刘秀身后,纵然面带风霜,脚步却毫不动摇,那份不离不弃的决绝,在画中跃然纸上;第三幅已是宫闱气象,刘秀身着龙袍端坐殿上,阴丽华则垂眸退立一侧,身姿温婉,在婉拒后位之封,眉宇间却无半分怨怼;第四幅最是催人,垂暮的刘秀卧在阴丽华怀中,气息奄奄,阴丽华握着他的手,眼中含泪,却强忍着不落下,唯有那微微颤抖的肩头,泄露出满心哀婉。

画中笔触细腻入微,便是阴丽华衣袂上的褶皱、刘秀鬓边的白,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绝非寻常匠人所能为。

不敬驻足凝视,只觉画中情境似要从壁上走下来一般,那跨越千年的帝后情深,竟透过斑驳的色彩,丝丝缕缕地萦绕在心头。

他望着壁画,思绪却飘到了别处。

看这壁画的情景与落款痕迹,不似光武帝在位时修陵所绘,倒像是他下葬前,汉明帝刘庄特意命人增补。

那刘庄在史书中虽不似先祖那般耀眼,却也是难得的贤明之君,执政时法度严明,待亲却极为孝顺,史载他年过四十,仍会因梦到幼时在父母膝下承欢而泣醒,想来是要以这壁画,留住父母生前的温情。

想到此处,不敬回头望了眼侧室方向,玉簟秋等人仍围在棺前,静得连呼吸声都似能听见。

远远望去,玉簟秋手中似多了片从棺上取下的残片,正与帕子上的残留物细细比对,看这模样,要得出结论还需些时辰。

不敬索性转过身,又将这四幅壁画逐一审视起来。

这一次细看,他忽觉眼前一亮,瞳孔骤然收缩,目光死死钉在壁画的一处细节上。

四幅画场景各异,却有一件物事贯穿始终,那是一支样式朴素的木钗。

第一幅里,刘秀手中正握着这支木钗,指尖微微收拢,似要将其递到阴丽华手中;第二幅中,阴丽华将木钗插在髻一侧,纵然衣衫破旧,那支木钗却如一点星火,透着脉脉温情;第三幅她退居侧位时,髻间的木钗依旧清晰,与周遭的珠翠相比,虽朴素却格外醒目;到了第四幅,那木钗已被阴丽华握在掌心,紧紧贴在刘秀脸颊旁,似要以这定情信物,留住爱人最后一丝气息。

显然,这支木钗是刘秀与阴丽华的定情之物,虽非金玉,却胜似金玉。

画师似也知晓其分量,对它的描绘格外用心,连木钗上天然的木纹、顶端雕刻的小小连理枝,都刻画得毫厘不爽。

不敬越看,心头越觉蹊跷。

这支木钗,竟莫名有些眼熟,仿佛在何处见过一般。

可转念一想,又觉这念头荒唐:一支寻常木头所制的钗子,怎可能跨越千年而不朽?更何况这般承载帝后情意的信物,按常理早该随阴丽华一同入葬,绝无流落世间的道理。

他苦思冥想,搜遍了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却始终想不起何时见过这木钗。

一时间,疑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却寻不到半分头绪。

无奈之下,他只得暂且按下这念头,目光再次投向壁画,试图从其他细节中,寻出些蛛丝马迹来,仍是一无所获。

不敬暂将木钗的疑窦压在心底,抬步往主墓室深处走去。

原本分隔两室的石门早已不翼而飞,只在墙角堆着一堆碎石,想来是当年盗墓贼为取捷径,硬生生将石门砸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