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差错(1 / 2)
那石像并非寻常帝王常见的坐姿,而是昂然矗立。
但见其:美髯垂胸,长眉入鬓,鼻梁高挺如悬胆,肤色虽为石质,却雕琢得温润如玉,恍若生人。
尤其那双深邃的眼眸,以墨玉点睛,在幽暗的光线下竟似有神光流转。
身披帝王衮冕,上衣玄黑,象征至高无上的天穹;下裳朱红,如大地承载万物。
衣襟、袖口、领缘等部位,以极精细的阴刻线条,勾勒出十二章纹,日、月、星辰昭示光明,山峦显其稳重,龙纹彰其威仪,华虫喻其文采,种种纹样,无不象征着天子统御四海、德被天下的无上权威与完美德行。
腰悬有蔽膝,垂下繁复的佩绶,彰显礼制威严。
足蹬赤舄,与下裳同色。
头顶冕旒尤为华贵,顶部是前圆后方的冕板,象征“天圆地方”
。
前后各垂有十二旒玉藻,颗颗圆润,摇曳生辉,正是天子至尊身份的至高标志。
冕旒两侧,精巧地雕琢出名为“允耳”
的玉饰,垂于耳畔。
此非仅为装饰,乃是提醒帝王须“充耳不闻谗言”
,谨言慎行,明辨是非。
然而这雕像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腰间佩戴的一柄礼剑。
剑柄与剑鞘的形制古朴庄重,线条刚劲流畅,象征着帝王守护社稷、裁决正邪的无形力量。
不敬整肃心神,面对这尊威仪的石像,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先是双手合十,深深一揖至地,口中默诵《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之句,既表礼敬,亦蕴佛理。
礼毕,他缓缓屈膝,以佛门五体投地之至礼,恭恭敬敬地行了三次叩拜大礼。
每一次叩,前额都轻轻触及冰凉光滑的石板地面,出轻微而清晰的声响,在这空寂的大殿中回荡。
礼成之后,他并不急于起身,而是保持着跪姿,双手合十,垂目默祷片刻,方才徐徐站起,再次躬身一揖。
这一番大礼,做得周全庄重,尽显对这位中兴明君的敬意。
然而,就在他起身、目光再度扫过那石像面庞与衣冠之际,心中却不由自主地犯起了嘀咕。
他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对历代典章制度、人物风貌深有考究。
“史载光武皇帝‘身长七尺三寸’,汉尺虽较今尺为短,然换算之下,也不过是中等偏上身材,约合今之五尺五寸左右。
眼前这尊石像,却足有九尺之巨。
这分明是将后世对开国帝王的崇敬与神化之情,尽数灌注于石像之中,硬生生拔高了几近丈余。
若光武皇帝泉下有知,见此通天彻地之象,怕也要哑然失笑吧?”
“更堪玩味的是这身冕旒衮服。
秦始皇扫灭六合,一匡天下,自认功盖三皇五帝,遂废周礼繁琐冕旒,令自皇帝至百官皆着‘袀玄’,取其庄重统一。
西汉承秦制,帝王亦着袀玄。
光武皇帝中兴汉室,建制之初,百废待兴,典章礼仪多沿袭前汉旧制,其常服、祭服,当以袀玄为主流。
直至其子汉明帝刘庄永平二年,感念光武功业,为彰礼乐完备,方下诏考订古礼,复行周制,重定冕服十二章纹、十二旒之制。
是以,眼前这尊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玄朱十二章纹衮服的石像,其规制风貌,实乃明帝永平之后,乃至后世追慕者心中‘理想帝王’之形象,绝非光武皇帝生前所能穿戴。”
不敬叹了口气,忍不住自言自语道:“好一尊英明神武,气吞山河的雕像。
只可惜,这英武之气、华贵之姿,泰半是后世子孙的景仰所铸,掺杂了无数臆想与崇拜,与那洛阳南宫云台阁中,明帝敕绘的二十八将画像一般,难逃‘为尊者讳,为贤者饰’的通例。”
说到此处,他嘴角不禁泛起一丝自嘲的苦笑,接着轻轻摇头,将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