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分歧(1 / 2)
相比之下,北宗神秀大师那《无相偈》,虽被五祖弘忍大师评为“只到门前,尚未得入”
,未能契入那无上甚深微妙心法,最终传法衣钵归于慧能。
然而,这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却如同一位朴实无华的老农,道尽了修行路上凡夫俗子的切实功夫。
它承认了“身”
与“心”
的存在,承认了“尘埃”
的无孔不入。
它不奢求顿悟那“本来无一物”
的空寂玄妙,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诫后人,要时时勤勉,要刻刻警惕,如同呵护珍贵的明镜,不断地拂拭沾染其上的尘埃。
弘忍大师当年对神秀的评价,是天才对天才的惺惺相惜,是站在绝顶之上俯瞰山腰的评判。
那“只到门前”
的境界,对于慧能、弘忍这等龙象之才而言,或许只是。
然而,对于芸芸众生,对于像他这样在红尘浊浪中挣扎修行的普通僧人来说,神秀大师的教诲,才是真正可以依止、可以践行的人间修行指南。
这“时时勤拂拭”
的笨功夫,才是对抗那“一念生三千杂尘”
的唯一法门!
不敬看着刘惑那副茫然纠结的模样,心中并无半分意外,这本就是他刻意引导的结果。
他这位好友,剑法通玄,天资卓绝,更兼家世不凡,人生一路走来,大抵是过于顺遂了些。
如同那未曾经历风雨磨砺的绝世宝剑,锋芒毕露,却失了几分内敛的韧性;又如那未曾遭遇礁石拍打的激流,一往无前,却少了些百转千回的深沉。
刘惑身上那股子少年傲气,如同未折的剑脊,兀自挺立。
他口中常挂着“侠义”
二字,行侠仗义之事也确做过不少,然而在不敬看来,这“侠义”
之于刘惑,有时更像是一件光鲜亮丽的锦袍,是他用以标榜自身身份工具。
这并非说他虚伪,而是他尚未真正领悟“侠义”
二字背后的沉重与牺牲。
更令不敬忧心的,是刘惑那近乎目空一切的“顺理成章”
。
他常言将来要走那庙堂官场之路。
然而,他竟对洛阳白马寺那位连官场老油条都需小心应对,多方打探的方丈杧慧大师,都闻所未闻,这岂止是傲气?这分明是不知敬畏、不通世故的狂妄!
如同一个立志攀登绝顶的旅人,却连山脚下盘踞的猛虎都视而不见。
刘惑拥有天才的一切禀赋:聪慧、家世、机遇,甚至那份舍我其谁的气概。
然而,他偏偏遗忘了天才最不该丢失的东西,那份属于自己的,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他太容易被外界的风向,甚至一时的声名所裹挟,如同江中浮萍,看似随波逐流,潇洒自在,实则失去了定锚的方向。
长此以往,纵使他剑术再精,天赋再高,也难逃两种结局:要么在庸常的随波逐流中泯然众人,空负一身才华;要么终有一日,因这盲目的“顺遂”
与“无知”
,一头撞上那避无可避的铜墙铁壁,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吃一个足以铭记终生,甚至万劫不复的大亏!
不敬知道自己这位好友,与自己恰恰是修行路上的两个极端。
自己想得太多,常被那“三千杂尘”
所扰,需时时拂拭。
而刘惑,却是想得太少,思虑太浅。
他仗着天才的直觉与顺遂的境遇,一路高歌猛进,却忽略了脚下的荆棘与暗处的陷阱,遇到事情明明有能力,却想得太少。
他只希望自己这番话能稍稍引动刘惑思考,他也不算是白白让好友猜疑自己。
阳光映照着刘惑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
方才不敬那番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