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是非陡生(5 / 5)

加入书签

>“淳?八年,海外扶桑遣使来华,献古卷一幅,绘有少年执笛立于海畔,身后万民追随。使者言:‘我国祖训相传,南方有圣人,以音律治心,胜于刀兵。’遂请归国传习。”

    再至元末乱世,朱元璋起兵江淮,军中夜夜有笛声相伴。谋士问其来源,元璋笑而不答。直至洪武登基,方于宫中秘阁取出一支残旧竹笛,上刻“南歌”二字,轻抚良久,叹曰:“当年饥寒交迫,几欲弃义投贼,幸闻此曲,方知初心未泯。”

    他命工匠复制千支,分赠诸将,题铭曰:“宁负江山,不负南风。”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明清易代,民国动荡,战火纷飞之际,仍有老人怀抱竹笛,在废墟中为孩童吹奏《归途》。抗战时期,某山村小学师生于防空洞中齐奏此曲,敌机盘旋三圈后竟自行撤离,事后飞行员回忆:“仿佛听见无数人在唱歌,劝我们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研究发现,“南风现象”具有强烈心理暗示效应,能显著提升群体凝聚力与抗压能力。虽无法解释其源头,但仍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十一世纪某年,考古队于敦煌第七十二窟深处发掘出一块完整龟甲,上面刻满古老文字,经破译后仅一句:

    >“第十世非终点,乃循环之始。南风不死,因信永存。”

    而在网络时代,“南风”成为无数公益组织、救援行动的精神象征。每当灾难降临,总有人发起“南风计划”,号召陌生人彼此扶持,共渡难关。

    某山区支教老师记录:

    >“孩子们不会读古文,也不懂历史,但他们知道‘南风’代表着希望。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如果我们一直相信南风,它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回来?’我说:‘它从未离开。’”

    是夜,她梦见终南山巅,一对父子并肩而立,手中各执一笛,遥望东方。

    风起时,笛声又响。

    仿佛千万人在齐声吟唱:

    >南风吹雪夜未央,

    >一剑焚尽九幽光。

    >若问英雄今何在?

    >星河深处有南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