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专门给领导挖的坑【大章 求票】(2 / 5)

加入书签

,包括激光器组装,光学镜头研磨与镀膜,导引头精密装配以及综合测试区。

在激光器组装区,技术人员正在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小心翼翼地将激光晶体,泵浦源等核心元件装入特制的金属外壳内。

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的光学调整架和能量测量仪器。

“激光的稳定性,光束质量和寿命是关键。”

林默指着一台正在测试的激光指示器样机介绍道。

“我们采用了特定的谐振腔设计和冷却方案,确保输出功率稳定,发散角小。”

“目前实验室样机的连续工作时间已经超过总部要求的标准。”

在光学镜头研磨区,几位老师傅正在操作研磨机,他们负责加工导引头内部复杂的棱镜和透镜。

“这些光学元件的面型精度和光洁度要求极高,直接影响到制导精度。”林默解释道,“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但我们正在尝试引入更精密的数控设备来替代部分人工。”

最让领导们感兴趣的是导引头精密装配区和测试区。

在这里,经过培训的工人将加工好的光学元件,激光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等集成到不到一个暖水瓶大小的导引头壳体内。

装配完成后,会送到隔壁的测试区,模拟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动态条件,测试导引头的捕获,跟踪和抗干扰性能。

李振华在一台正在进行抗干扰测试的设备前站了半天,看着屏幕上代表目标的信号点在模拟的复杂背景和干扰中依然被牢牢锁定,忍不住问道:

“这个抗干扰能力,能达到实战要求吗?”

听着首长发问,负责测试的技术员有些紧张,但还是站起来连忙回答:

“报告首长!根据我们目前的测试数据,在模拟的主要干扰模式下,系统均能有效识别并稳定跟踪目标,满足设计指标!”

闻言,李振华点点头。

王军则是更关心生产规模:“林默,这样的导引头,目前月产能达到多少?”

林默如实汇报:“由于部分精密部件还依赖手工和少量关键进口设备,目前小批量试生产的月产能大约在50套左右。”

“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相关部件的国产化和生产工艺的优化,计划在明年年中将月产能提升到200套以上,以满足‘风暴’火箭炮改型和其他潜在平台的需求。”

李振华沉吟片刻,对身边的秘书低声交代了几句,显然是在考虑如何协调资源,支持红星所扩大产能。

最后,林默带领大家来到了实时图像传输系统的研发与小型化试产区域。

这里与其说是车间,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实验室。

桌子上摆满了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测试设备,线路板和元器件散落在工作台上。

一群以李卫国,赵志刚,陈建军为首的年轻技术人员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数学公式。

“首长,实时传输系统目前还处于工程样机阶段,正在进行小型化和可靠性提升攻关。”

林默介绍道,“核心的压缩算法,调制解调模块已经实现了初步的集成化,但距离真正的装备化、批量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陈建军看到领导们过来,有些紧张地拿起一块比巴掌略大的电路板,上面集成了几块当时看来体积不小的芯片和一些分立元件。

“首长,这是我们最新设计的第二代图像压缩与传输模块的工程样板,相比第一代,体积缩小了40%,功耗降低了25%,在同样带宽下,图像清晰度还有所提升。”

李振华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电路板,端详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件和走线,虽然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其中凝聚的技术含量。

“好,好啊!就是要不断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才能装到无人机上,才能实用!”他转向林默,语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