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用缠花的层次感突出重点既不丢传统又适合日常佩戴(3 / 4)

加入书签

特意赶来,看着汉服连连称赞:“唐卡的颜色、彝绣的纹样、苗绣的灵动,还有缠花的立体,真是完美的融合。”

他还带来了刚画好的小型唐卡,上面绣着柳岸里的场景,要送给工作室当纪念。

傍晚,四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喝着沙玛阿支带来的彝家苦荞茶。

樊赟手里攥着刚绣好的彝绣小样,倾喃翻着文化周的展品清单,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民族融合汉服推广计划”

沙玛阿支指着远处的晚霞说:“等文化周举办时,咱们穿着这套汉服走秀,让更多人看到各族手艺的美。”

三人都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民族非遗文化周”

的筹备还在继续,多民族融合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柳岸里的春天,因为这份跨越民族的情谊,变得格外动人。

四月的柳岸里,槐花香飘满了巷,“轻折柳”

工作室的门口,挂起了“民族非遗文化周”

的红色横幅,横幅上绣着苗绣蝴蝶、彝绣太阳纹、唐卡莲花的组合纹样,格外醒目。

距离文化周开幕还有三天,四人正忙着做最后的筹备——樊赟在赶制唐卡缠花胸针,作为文化周的伴手礼;沙玛阿支和阿依一起,在绣文化周走秀用的汉服披风;倾喃在布置展厅,把各族的非遗手作按主题分类摆放;凰慕则在协调志愿者,确认每个展区的讲解流程。

“洛桑师傅带着唐卡学徒来了!”

门口传来张叔的喊声,四人连忙迎出去——洛桑师傅身后跟着三个年轻学徒,每人手里都捧着唐卡工具和矿物颜料,脸上满是期待。

“我们想在文化周上设个‘唐卡体验角’,教游客画简单的莲花纹,”

洛桑师傅笑着说,“学徒们也想多跟大家交流,学习其他民族的手艺。”

接下来的两天,柳岸里彻底变成了非遗的海洋。

巷口的空地上,搭起了四个展区——“苗绣体验区”

里,阿依带着绣娘们教游客绣蝴蝶纹;“彝绣展示区”

里,沙玛阿支展示着彝绣老片,还现场演示“盘金绣”

;“唐卡创作区”

里,洛桑师傅和学徒们铺好画纸,教大家用矿物颜料调色;“缠花融合区”

里,樊赟教游客把唐卡缠花、苗绣布片组合成挂饰。

张叔的小吃铺也改成了“民族非遗美食站”

,卖着各族的特色小吃——苗家的酸汤鱼丸、彝家的苦荞饼、藏族的酥油茶,还有柳岸里的桂花糕,每种小吃的摆盘都用了对应的民族纹样,比如酸汤鱼丸摆成太阳纹,苦荞饼印上蝴蝶纹,引得游客纷纷拍照。

文化周开幕那天,柳岸里挤满了人。

开幕式上,四人穿着多民族融合汉服走秀——樊赟的披风绣着唐卡莲花,阿依的裙摆缀着苗绣蝴蝶,沙玛阿支的袖口绣着彝绣羊角纹,洛桑师傅则穿着藏装,手里拿着唐卡缠花胸针,四人并肩走在巷子里,银饰的碰撞声、布料的摩擦声,混着游客的掌声,格外热闹。

走秀结束后,各展区的体验活动正式开始。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唐卡区画莲花,孩子用小刷子蘸着矿物颜料,在纸上涂出淡淡的蓝色;有对情侣在彝绣区学绣羊角纹,男生笨手笨脚地戳着针,女生笑着帮他调整;还有位老人在苗绣区,跟着阿依绣蝴蝶,说要绣给孙女当礼物。

“以前只知道自己民族的手艺,今天才现,各族的手艺都这么美,还能合在一起做这么好看的东西。”

老人拿着刚绣好的蝴蝶,笑着说。

傍晚,文化周的“非遗晚会”

在巷口的戏台上演。

阿依带着绣娘们唱苗歌,沙玛阿支跳彝家的达体舞,洛桑师傅的学徒们展示唐卡创作过程,樊赟和倾喃则带着孩子们,表演了段“非遗手作操”

——把缠花、刺绣的动作编成舞蹈,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