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妇女们就把自己的嫁妆布拿出来,没人心疼(1 / 2)
正月里的柳岸里,还飘着年味,“声绎匠心”工作室的玻璃窗上却贴着醒目的“春访计划”——趁着春节假期,六人要带着“烽火之声”的故事,去走访偏远乡镇的老兵,把那些藏在山村里的家国记忆,也收录进声音档案里。
出发前一天,工作室里满是打包的行李:陆则和倾喃整理了录音设备和备用电池,沈亦舟和凰慕装了满满两箱“声音明信片”——上面印着之前录好的故事片段二维码,打算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温叙言和樊赟则带了厚厚的笔记本,准备记录每一个细节。程师傅还特意编了一批竹编暖手筒,塞进行李箱:“山里冷,你们拿着暖手,也给老兵们带几个,是我的心意。”
第一站是离柳岸里六十公里的清溪村,村里住着94岁的赵爷爷,他曾是抗战时期的担架队员,在前线抢运伤员。车子开到村口,就看到村支书在路边等:“赵爷爷知道你们来,一早就坐在院子里等了,还特意让家里人杀了鸡。”
走进赵爷爷的院子,老人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个褪色的布兜,里面装着当年用的急救包。“当年我才二十岁,跟着部队跑,看到伤员就往后方抬,”赵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有力,“有次抬着伤员过小河,冰碴子割破了脚,也不敢停,就怕伤员流血过多。”倾喃蹲在老人身边,握着他的手,轻声问:“爷爷,您当时不怕吗?”赵爷爷笑了:“怕啊,但看到伤员眼里的光,就想着一定要把他们送回去,他们还等着打胜仗呢。”
陆则把这些话都录下来,还特意录下了老人摩挲急救包的“沙沙”声——那是岁月的声音,也是坚守的声音。临走时,倾喃把程师傅编的竹编暖手筒递给赵爷爷:“爷爷,这个您拿着暖手,我们会把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赵爷爷接过暖手筒,眼里满是笑意:“好,好,让孩子们都知道,当年的日子不容易。”
从清溪村出发,六人又去了邻县的望谷村,村里住着89岁的刘奶奶,她曾是抗战时期的“妇女救国会”成员,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鞋、缝棉衣、送粮食。刘奶奶的家在山脚下,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梨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炮弹炸过的痕迹。
“你们看,这棵梨树就是当年被炸的,”刘奶奶指着树干上的疤痕,“当时我正在屋里缝棉衣,听到爆炸声就往外跑,看到梨树倒了,心里疼得慌——这树结的梨,每年都要给前线的战士留一半。”凰慕拿出提前准备的布料,和刘奶奶当年用的很像:“奶奶,您当年就是用这样的布缝棉衣吗?”刘奶奶摸着布料,点了点头:“是啊,当时布少,就把家里的旧衣服拆了,洗干净再缝,针脚要密,不然不暖和,战士们在前线冷。”
沈亦舟打开录音设备,让刘奶奶讲讲当年缝棉衣的细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缝,一缝就是一整天,手指都扎破了,裹块布条接着缝。有次村里的布用完了,妇女们就把自己的嫁妆布拿出来,没人心疼——能让战士们穿暖和,比什么都重要。”录音里,刘奶奶的声音偶尔会停顿,像是在回忆那些忙碌又坚定的日子,凰慕悄悄红了眼眶,把一块绣着“平安”的手帕递给刘奶奶:“奶奶,这个给您,祝您身体健康。”
温叙言和樊赟则在村里走访,收集更多“平民故事”。在村口的老磨坊里,78岁的王大爷说起自己的父亲:“我爹当年是村里的货郎,经常借着走街串巷的机会,给八路军送情报,每次都把情报藏在货担的夹层里,从来没出过差错。”樊赟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温叙言则录下了老磨坊的“吱呀”声:“这个声音能放进故事里,让听众好像真的看到了当年货郎走街串巷的样子。”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讲故事的叔叔阿姨”,都围了过来,樊赟拿出“声音明信片”,教孩子们扫码听故事。有个小女孩听完刘奶奶的故事,拉着樊赟的手说:“阿姨,我以后也要像刘奶奶一样,做有用的人,保护我们的家。”樊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你现在好好学习,就是在为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