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用悄悄话传递“我们要爱祖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1 / 2)
十一月的柳岸里,寒意渐生,“声绎匠心”工作室却暖意融融——“烽火之声”专栏的筹备正式启动,六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走访老兵、收集故事,另一组负责整理音频、设计专栏形式,连之前合作过的录音师、设计师都主动加入,想为这份“声音传承”出份力。
陆则和倾喃带着录音设备,先去了城郊的老兵休养院。第一位走访的是92岁的张爷爷,他曾是抗战时期的通信兵,靠徒步穿越封锁线传递情报。张爷爷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褪色的帆布包,缓缓说起当年的故事:“有次揣着情报走了三天三夜,鞋磨破了,脚渗着血,就怕情报送晚了,前线的战友要多流血。”说到动情处,老人的声音发颤,“现在日子好了,但不能忘了,这是无数人用命换的。”
倾喃握着录音笔,眼眶泛红,偶尔轻声提问:“爷爷,您当时传递情报时,最担心的是什么?”张爷爷看着她,认真地说:“担心自己死了,情报没人送,所以每次出发前,都把情报缝在衣服夹层里,想着就算我没了,衣服还在,情报就能找到。”陆则把这些细节都录下来,后期整理时,特意保留了老人说话时的停顿和哽咽——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才是最动人的真实。
沈亦舟和凰慕则负责整理社区里的“平民故事”。在老街的一间杂货铺里,店主李奶奶拿出母亲留下的一本旧日记,里面记录了抗战时期她母亲在村里组织妇女做布鞋、送物资的经历。“我母亲说,男人在前线打仗,女人就要守好后方,哪怕只是做一双布鞋,也是在帮着打胜仗。”李奶奶翻着日记,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上面记着‘今天做了十双布鞋,要尽快送到前线’,字都写得歪歪扭扭,却是她最骄傲的事。”
凰慕把日记里的内容逐字念出来,沈亦舟则用录音设备记录,还特意录下了翻页的“沙沙”声、李奶奶说话时的咳嗽声:“这些声音能让听众更有代入感,好像真的在听李奶奶讲家里的故事。”整理完后,凰慕还根据日记内容,画了一幅“妇女做布鞋”的简笔画,打算作为专栏的配图——声音配画面,让故事更鲜活。
温叙言和樊赟则聚焦“档案里的记忆”,泡在市档案馆里,翻阅抗战时期的平民档案。在一份泛黄的“物资捐赠清单”里,他们发现了这样一段话:“王家庄村民捐赠粮食五十斤、布料十匹,愿以微薄之力,助国军抗日,盼早日收复河山。”清单末尾,密密麻麻签着村民的名字,有些只是简单的“王二”“李三”,却透着最朴素的家国心。
樊赟把这段话念出来,温叙言用录音设备记录,还特意找档案馆工作人员,录下了档案封存时的“盖章声”:“这个声音能让听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好像我们在和当年的村民对话。”两人还根据档案内容,整理出“平民捐赠时间线”,标注出不同时间、不同村庄的捐赠情况,想让听众知道,当年的家国坚守,是无数普通人共同的选择。
十二月初,“烽火之声”专栏在各大音频平台上线,首期节目《通信兵张爷爷的三天三夜》一经发布,就收获了百万播放量。评论区里,满是感动的留言:“张爷爷说‘怕情报送晚了,战友多流血’时,我哭了,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录音里爷爷的哽咽声太真实了,比任何电视剧都让人破防。”还有家长留言:“把这段音频给孩子听了,孩子问‘张爷爷现在过得好吗’,这就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随着专栏的热播,不少学校主动找上门,希望六人能带着“烽火之声”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上“声音里的家国课”。第一站是柳岸里的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笔直,眼里满是期待。
陆则先播放了张爷爷的录音片段,当听到“鞋磨破了,脚渗着血”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有个小男孩小声问:“张爷爷当时疼吗?”倾喃蹲下来,温柔地说:“肯定疼,但他更担心情报送不到,因为情报能帮前线的战友打胜仗,保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