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吾辈当守土卫国,虽死不悔”的字迹力透纸背(1 / 2)

加入书签

九月初,一封印着官方电视台徽章的邀请函,被郑重地送到了“声绎匠心”配音工作室。拆开信封,一行“庆祝国庆·抗战题材剧《烽火来信》配音邀约”的字样,让在场的六人瞬间屏息——这是官方为国庆特别打造的重点剧目,讲述抗战时期普通军民以笔为刃、以信为桥,传递情报、守护家国的故事,邀请陆则、沈亦舟、温叙言配核心男性角色,更破格邀请倾喃、凰慕、樊赟配三位女性主角,希望通过“新老搭档”的声音,还原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

“这不是普通的配音工作,是在为历史发声。”陆则捧着剧本大纲,指尖轻轻划过“情报传递”“家国坚守”等关键词,语气里满是郑重。倾喃看着大纲里“乡村教师保护学生、传递情报”的女主角设定,既激动又忐忑:“我从来没配过这么厚重的角色,怕演不出那种在战火里的坚定。”凰慕也捏着剧本,眉头微蹙:“我配的‘地下交通员’,要在温柔和果敢之间切换,我担心情绪转换会生硬。”樊赟则盯着“档案管理员守护机密文件”的角色,轻声说:“这个角色话不多,但每句都藏着责任,我怕用声音传递不出那种沉甸甸的感觉。”

三位大佬立刻察觉到她们的顾虑。沈亦舟拿起剧本,翻到“地下交通员接头”的片段:“别担心,我们可以一起磨角色,把每个情绪点拆解开。”温叙言则找来抗战时期的老书信、老电台录音:“这些真实的史料里,藏着最动人的语气,我们可以跟着学。”陆则拍了拍倾喃的肩,眼神坚定:“家国情怀不是喊口号,是藏在‘保护学生时的温柔’‘传递情报时的谨慎’里,我们一起找这种感觉。”

为了让角色更鲜活,六人还特意去了抗战纪念馆。在“烽火家书”展区,一封泛黄的信纸上,“吾辈当守土卫国,虽死不悔”的字迹力透纸背;在“平民英雄”展区,乡村教师保护学生、档案员冒死藏文件的故事,让倾喃、凰慕、樊赟红了眼眶。“原来我们配的角色,真的有原型,”倾喃摸着展柜里的旧课本,声音发颤,“我一定要把这份‘守护’配出来。”

从纪念馆回来后,工作室彻底变成了“《烽火来信》筹备室”——墙上贴满了角色关系图、情绪脉络表,桌子上堆着老书信、历史资料,连录音设备旁都放着当年的军用水壶、旧钢笔,处处都是“烽火岁月”的痕迹。六人分成三组,开始针对性打磨,把每个难点拆解开,一点点攻克。

陆则和倾喃负责“乡村教师林晚”与“情报员陈默”的对手戏,核心是“在课堂与战场的切换中守护家国”。倾喃的难点是“温柔与坚定的平衡”——既要演出教师对学生的软语关怀,又要传递出传递情报时的冷静果敢。陆则没有让她直接练台词,而是找来老教师的口述史料,让她听“安抚学生时的语气”“面对敌人时的语速”:“你听,这位老教师说‘别怕,老师在’时,声音很软,但尾音很稳,这就是‘温柔里的坚定’。”

他还和倾喃模拟“课堂遇袭”的场景:“学生哭着找你时,你要先蹲下来轻声安慰,声音里带点颤,这是本能的心疼;但当敌人靠近,你要立刻稳住语气,说‘大家藏好,别出声’,这是责任。”倾喃跟着练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能在“软语”和“沉音”间自然切换,陆则才点头:“现在的你,一开口就像林晚了。”

沈亦舟和凰慕聚焦“地下交通员苏青”与“联络员顾远”的“接头戏”,难点是“表面轻松、暗地警惕”的情绪反差。凰慕总在“笑着聊家常”时,忘了藏在语气里的“警惕”,要么太紧张,要么太放松。沈亦舟便带她看抗战时期的“接头纪录片”,观察人物的语气细节:“你看,他们说‘今天的菜很新鲜’时,嘴角在笑,但语速比平时慢,这是在确认对方身份;说‘晚上有雨’时,声音轻了半分,这是在传递‘行动改期’的情报。”

他还设计了“语气暗号练习”:用“天气”“菜品”当暗号,让凰慕在“闲聊”中藏情报。“‘今天风大’代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