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这次,公知真来了(3 / 4)

加入书签

《死水》的笔法——以小见大,藏着深意。”

他逐字往下读,当“盼它能破圈而出,成中国现代文学原野上的第一朵破冰之浪”映入眼帘。

手指忽然在“破冰”二字上停顿,“这‘冰’说得好啊!是思想的禁锢,也是文坛的惰性,年轻人敢提‘破冰’,就有了当年我们办《烽火》的锐气。”

读到“前线钢枪护土,是领土的防线;后方笔杆立心,是魂魄的长城”,巴金的呼吸微微急促。

他想起1938年在武汉,自己也曾在《烽火》上写下“笔是武器,纸是战场”,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竟在青年的文字里读到了同样的赤诚。

他抬眼望向窗外,仿佛看见1941年昆明街头,举着“宁为玉碎”标语的学生。

“总有人说青年避谈家国,可这篇创刊词告诉我,热血从来没凉过。”

当目光落在“把西方典籍捧作圭臬,却将《诗经》《楚辞》视作蒙尘的旧纸”,巴金的眉头轻轻蹙起。

可以传承。

但不能做掉进书袋的老学究啊!

可是转念一想《试衣镜》《红绸》《希望》三篇,有传承之路,更有革新之念。

但愿只是多虑。

他端起桌上的温水,却忘了喝,在“谄媚他人”“拆了魂魄”这些字句上反复摩挲。

“这话锋利,却戳中了要害。”

他对李晓琳说,语气里带着沉重,“这小同志还是得多盯着多看着啊,细苗虽沃,也需呵护啊。”

李晓琳无奈的摊了摊手:“太能闹腾。”

翻到“文学的根,深扎在文明的土壤里”章节,巴金的眼神渐渐柔和

读到“卡夫卡的城堡再精巧,装不下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巴金忍不住点头。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魂。卡夫卡写的是欧洲的迷茫,我们写的是中国的山河与人心,硬要套西方的模子,只会丢了自己的魂。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劝我学苏联文学的写法,我坚持写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如今看来,许成军的主张与我不谋而合。”

当“中国的和平,从来不是‘跪’来的,是‘拼’出来的”这句撞入眼底,巴金的手猛地攥紧刊物,指节泛白。

他想起1941年躲避轰炸时,看见学生们在废墟上朗诵“我中华儿女,岂肯屈于外敌”,此刻这份骨气又在创刊词里重现。

“怯懦换不来尊严,妥协守不住山河。”

他沉声道,声音里带着历经沧桑的坚定,“懂文学不可贵,但是懂民族的骨头才可贵。”

读到“守正,是守住文明的根、民族的魂;创新,是踩着自己的步、走自己的路”,巴金长长舒了口气,像是解开了心头的结。

他在《随想录》里也写“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

最后读到“不做媚外的‘软骨者’,要做守根的‘硬脊梁’”。

巴金缓缓合上刊物。

他忽然起身:“拿纸笔来,我要给成军写几句话。”

李晓琳赶紧取来宣纸,只见巴金挥毫写下:“读《浪潮》创刊词,如闻惊雷振聋。青年立言,当守本心、观时代,此乃文学之幸,民族之幸。愿‘浪潮’奔涌,涤荡浮华,护我文明根脉。巴金一九七九秋。”

放下笔,巴金将字幅仔细迭好,放进信封:“把这个寄给成军,告诉他,老辈人等着看这‘浪潮’,如何掀动中国文坛的新风貌。”

远方的许成军仿佛听到了游戏提示声:来自文坛大佬的守护+1!

夕阳下。

巴金沉默良久,最终是转动了电话:“燕冰兄,是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好苗子需要烈火淬炼,但不能被暗流中伤。

“咱们老了,能做的就是给年轻人搭个桥、挡点风,让他们能安心写东西,别像咱们当年那样,总受些不该受的委屈。你说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