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许成军真是写了一篇雄文啊!(1 / 4)

加入书签

第161章许成军真是写了一篇雄文啊!

3000册。

这3000册耗尽了许成军和浪潮全体社员的心思。

中文系主任章培横亲自出面,将《浪潮》定为“系级重点学生项目”,校团委审核时直接“绿色通道”。

无需反复修改内容,仅需报备“印数、用途”,避免因审核延误印。

朱冬润等教授还在刊物上署名“顾问”,让《浪潮》从学生自办刊升级为有学术背书的系级刊物。

印3000册也不会被质疑铺张浪费。

北大的《未名湖》上个月刚发了双月刊,他们名声由来已久。

但他们发了多少

1200册!

《未名湖》纯靠社员众筹,无刊物、作协资金支持,纸张、油墨需省着用,肯定不敢不敢多印。此外,《未名湖》内容侧重“校园生活记录”,少涉及外部文学争议,传播需求也相对更低。

所以,《浪潮》作为季刊,首次刊印3000册,已经是复旦院系支持+外部文学资源+许成军个人ip的联动效果。

校园同人刊难。

真难。

因为他是免费的。

这年代的校园同人刊物,从诞生起就带着“非盈利、纯交流”的基因——《浪潮》即便印3000册,也绝无收费可能。

许成军不是没有想着扩大规模。

用一些后世的手段

自费或者通过刊登广告的方式

但是根本不可能。

自费不可能自费的,一次可能可以,但是不能长久。

至于通过打广告。

那就更不可能了!

1979年的中国,虽已推开改革开放的闸门,但计划经济仍主导社会经济运转,商业广告尚处“萌芽初现”的极早期阶段。

从政策限制、商业环境、校园刊物属性到企业意愿,多重因素迭加下,许成军想通过给公司打广告为《浪潮》筹印刷经费,几乎没有可能。

这种模式远超当时的时代承载力,甚至可能触碰政策红线与刊物纯粹性。

仅从看刊物纯粹性,就有可能否定许成军所有的努力。

当时商业广告仅集中在极少数渠道。

最出名的就是《鸭先知》。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才播出中国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而报纸广告也多是国营企业的“产品通知”,如“上海缝纫机二厂蝴蝶牌缝纫机到货”。

最关键的是,以浪潮的名气。

也没有企业愿意投资。

所以考虑到浪潮文学社争取到的两台印刷机器,以及各方面支持的经费限制和传播需求。

最后定为了3000册。

这3000册通过不同渠道正在发放向不同的人群。

而其中的大头是复旦校园。

中文系78级的林晓棠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拽出了《文心雕龙》。

“晓棠!快去仙舟馆!《浪潮》印出来了,朱东润先生和贾植芳先生都写了序,连巴琻先生都题了字!”

“谁”

这几个名还能放在一起

室友举着本油印刊跑过来,封面红墨水写的“浪潮”二字被风吹得微微发颤。

像一道红色的巨浪迎面而来。

很独特的设计,在当下的期刊封面上堪称大胆!

但是又让林晓棠觉得很前卫!

不愧是许成军!

没错,她也是许粉!

“朱先生和贾先生都写了序!”

“啊”

她挤到室友中间一把抢过。

扉页上“序一朱东润”“序二贾植芳”的字迹刚劲有力。

最让他吃惊的是底下的一行小字!

“巴琻题”!

“这……这怎么可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