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浪潮,即将启航!(2 / 4)
p>以“夏日的游泳场/荡漾着一片清澈的向往/那里可以尽情地伸展四肢/可以愉快地脱下/形形色色的拘束的衣裳”的细腻笔触,让许得民第一时间便决定将其收录。
华东师范大学1978级生物系学生朱平、盛晓鸣、朱勇、方国富的《我们见到了邓副主席》,原本刊登在1979年9月11日的华师校报头版,后被《人民日报》等报刊广泛转载。
但被《浪潮》“感化”,收录到了浪潮创刊号中。
林一民受许成军“时间循环体”理念启发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2023》,虽在叙事文学性上尚有提升空间,但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其科幻构思已属难能可贵。
此外,张维为的报告文学《见闻》、景小东的诗歌《青春》,以及原发布于复旦诗社的作品《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等,也一同收录其中。
这些风格各异、情感真挚的学生作品汇聚一堂,共同支撑起《浪潮》创刊号的文学厚度,也鲜明彰显了其“学生社刊”的独特属性。
当然,这也离不开许成军的贡献。
诗歌有三首,是从《沪上文学》回来时,被许得民催稿催的。
当时他提笔顿住良久,任思绪纷飞。
凤阳许家屯的麦浪、队长塞给他的红薯、许晓梅蹲在灶膛旁烧火的侧脸,还有苏曼舒昨天熬浆糊时,袖口沾着的面粉。
这些“坦然无求”的瞬间,即使到了现在也让他足够心动。
于是《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的句子顺着笔尖淌出来:“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他想写的不是超脱,是对平凡的珍视。
就像陈建国用一辈子赎罪,就像社员们熬夜糊信封,这些“在生命里生长的东西”,才是最该歌颂的。
写到“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另一半交给别离”时,他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苏曼舒,她抱着《宋词选》站在阳光下,发梢沾着点桂香。
想起大哥许建军从前线寄来的信,说“守着边疆,就像守着家里的红绸”。
相逢与别离都是日子的底色,坦然接下,才是活着的模样。
他把稿纸往旁边挪了挪,目光划过“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这热忱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那些在岁月里认真生活的人,包括他自己。
写诗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情到深处,一往情深。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作者:许成军
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
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如同蜂蝶把自己交给了期
露把它的梦交给了清晨的草茎
像是雪把自己交给了苍茫的原野
原野把故事交给了日出日落
我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一座小城,交给它
朝朝暮暮
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
另一半交给别离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
我歌颂还能在我生命里生长的东西
如同微笑拥抱一些意外的馈赠一样
/
搁下笔想歇会儿,目光却落在桌角的《宋代文人题跋文研究》初稿上。
最近总有人问他“为啥不写热门的伤痕文学”。
可他想起朱冬润先生说“做学问要沉下去”,写诗歌也一样。
文坛上不少人学着西方的“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却忘了自己是谁。
就像风只想做风,他也只想写自己懂的、信的。
于是《纯粹的我》的句子突然冒出来:“人想成为山或海/虫想要拥有铠甲/马梦想成为奔雷/但是风除了做风不想成为任何别的”。
他想写的“纯粹”,不是不食人间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