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八音盒》(3 / 4)
许成军都是从那位老工人嘴里听来的。
老工人就是陈建国,那天在淮国旧,他擦完机床,捧着八音盒说“我闺女陪我去给王桂英道歉,她没开门,却隔着门说‘我儿子明年考大学,不想提旧事了’”。
许成军当时没敢问更多,可现在想来,那扇没打开的门后,藏着的是两个家庭对过往的“和解”——
就像《红绸》里,黄思源没说出口的“替我看金灿灿的中国”,最终被许念安听见了;陈建国没说出口的“对不起”,也被王桂英那句“不提旧事”接住了。
图书馆的钟敲了十下,许成军终于落下第一笔。
他想把这八音盒的故事写进中篇,不是为了揭谁的伤疤,是想写1979年的上海,不只有《红绸》里的家国大义,还有工厂车间里、寻常巷弄里,那些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
他们或许有过“不光彩”的过去,却用一辈子的勤恳赎罪;
他们或许曾被伤害,却在春天里选择“放下”。
就像那只铁皮八音盒,旋律哑了,可牡丹纹还在。
藏在里面的通行证成了“过去”,父女俩一起修盒子的模样,才是“现在”。
对与错,谁来说
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南京照相馆》,心思沉了几分。
他抬头看向窗外,远处的弄堂里亮着零星的灯,说不定哪扇窗后,就有个像陈招娣的姑娘,正帮着父亲收拾旧物,从某个老物件里,翻出被时光藏住的故事。
许成军握紧笔。
好故事得跟着时代的脉搏走,就像《红绸》接住了战士们的心事。
这《八音盒》,也该接住那些“没说出口的前尘”,让1979年的纸页间,既有家国的壮阔,也有小家的温软。
在这篇故事里,许成军依然大胆的进行他的“现代化”实验。
一方面,将叙事背景从乡土拉回了城市。
另一方面,依然把叙事拉回到读者视角。
现代化叙事的核心是让读者代入而非旁观。
传统叙事更像“讲故事给读者听”,而现代化叙事则是“让读者走进故事里”。
许成军摒弃传统小说“以女儿陈招娣为唯一主线”的全知视角。
改用“三主视角+配角插叙”的嵌套结构,让故事从“单一线索”变成“多维度真相拼图”。
更符合现代读者对复杂人性与多面历史的认知习惯。
通过多视角让读者理解每个人的困境,用非线性结构保持悬念,用感官细节强化代入感,用留白结局引发思考。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篇写爱情的小说。
——
这篇稿子,许成军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把后续的剧情的写完了。
脑子里有现成的梗概,自然是笔走龙蛇。
写的不比抄的慢。
写完之后,一早就去茹大姐那拜会,亲自把稿子递给了《沪上文学》。
又恰好赶上李晓琳去《沪上文学》编辑部,于是稿子刚撂下,就又被拉到隔壁《收获》。
不过说起来。
沪市与京城的文学圈,向来是南北文坛的双璧。
北边有的,南边也得来一份。
京城有《人民文学》《十月》扛鼎,沪市便有《收获》《沪上文学》撑场。
京城依托北大、北师大的学术根基,沪市也凭着复旦、华东师大的文脉传承,在新时期文学浪潮里各领风骚。
圈内人常说“沪圈胆气足”,一半因巴金先生坐镇,为文学创作松绑。
另一半是,靠着沪上的编辑部选材大胆,近两年有不少崭露头角的新人。
尤其是许成军以《红绸》《试衣镜》打破了老派文坛的沉寂,让沪上文学多了股“贴着日子走”的鲜活气。
1979年秋末,巨鹿路675号《沪上文学》编辑部里,烟卷的余味混着油墨香绕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