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经济大省”和慢三(2 / 5)

加入书签

都,中国美术馆的红墙外头突然热闹起来。

23个没什么“官方头衔”的业余画家,把画摊在地上、靠在墙上,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有普通人的眉眼、街头的烟火气,用抽象的线条、撞色的色块,直接撞向了过去几十年“写实主义说了算”的规矩。

有人皱着眉说“这叫什么画”。

也有人蹲在画前看半天,觉得“这才是咱们的日子”、

后来人们才认出来,这就是中国前卫艺术的“第一声亮相”,是憋了太久的审美,终于敢在阳光下喘气。

同一时间,全国的年轻人都在偷偷“折腾”裤子。

把裤脚放宽,把臀部收紧,一条“喇叭裤”穿在身上,走路时裤脚能扫起细碎的风,比中山装、军便服扎眼十倍。

校门口的老师举着剪刀,说这是“资产阶级的尾巴”,要剪。

可年轻人偏要把裤脚甩得更开,再配上一副大框蛤蟆镜。

镜片上的商标故意不撕,那是“舶来品”的记号,是藏了十几年的“个性”,终于敢亮出来的小骄傲。

辽宁普兰店的土路上,李世臣家的门脸也挂起了新鲜招牌:“烫发”。

2块钱一次,差不多是普通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可周边的姑娘媳妇还是排着队,等着把直溜溜的头发烫成卷儿。

国营理发店里千篇一律的“齐耳短发”,突然就没了吸引力。

农村的风,也开始往“好看”的方向吹了。

这些热闹里,许成军的忙,藏在稿纸和油墨里。

10月中旬,《诗刊》的新刊一出来,读者就发现了不一样的句子。

北岛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像一拳砸在心上。

舒婷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柔里带劲。

翻到后面,许成军的《致旧时光里的你》和《明写春诗》也在那儿。

没有口号,只有对日子的疼惜、对过往的琢磨,藏在隐晦的象征里,读得人心里发暖。

月底,《星星》诗刊又推了一把:公刘的评论文章一登出来,全国都在聊“朦胧诗”。

原来那些“不直白”的句子,不是“看不懂”,是年轻人终于有了新的说话方式,能把心里的话,绕开刻板的框子说出来。

这时候再提许成军,没人再觉得他是“小圈子里的诗人”。

他站到了和北岛、舒婷并肩的地方,“自然抒情诗人”的名号再被说起时,带着的是一个时代对“新鲜表达”的认可。

这股风还在继续刮着。

11月初,邓丽君的《甜蜜蜜》已经开始在地下流通。

而凑着这股风潮家庭聚会与半公开沙龙形式的交谊舞会开始流行。

也勾动了这201这帮“色懒”的心。

广播里的农业新闻刚收尾,“滋滋”的电流声又漫上来时。

周海波突然从床沿蹦起来,军绿挎包“啪”地砸在地板上,惊得林一民手里的麦乳精晃出了圈白渍。

“别关别关!”

他扑到胡芝身边,手指着半导体,“刚听外校哥们说,华东师社今晚有‘活动’——不是读诗,是舞会!半公开的,外校人能进!”

舞会

什么玩意

宿舍里瞬间静了两秒,接着就闹腾起来。

“对啊!交谊舞!”

“我跟你说那可老带劲了!”

程永新擦球鞋的布停在半空,鞋刷上的白灰都忘了抖:“舞会就是那种……搂着跳的”

他老家在浙江农村,只在公社礼堂见过集体舞,男男女女隔着半臂远,踩着“一二一”的拍子晃,从没听说过“搂在一起跳”的舞。

李存山把半袋五香豆往桌上一搁,豆子滚了两粒出来,他也没捡:“真的假的不怕校工查”

话里带着点紧张,可嘴角已经翘了起来。

老三届也得有春天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