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学术天才(3 / 5)

加入书签

/p>

散场后他追上去:“叶先生,这算不算您说的‘以西方理论照见传统’”

叶嘉莹笑着点头:“算!但更难得的是他敢碰‘市井艳曲’。当年我讲温庭筠,还得绕着‘艳情’二字走呢。”

她望着远处的路灯,忽然补充,“这年轻人还写小说做学问就该有这般鲜活气。”

刘跃进回到宿舍,发现室友正对着《中国社会科学》拍桌子:“太绝了!‘理学注入理性审美’,这下我那篇程颢诗研究能救了!”

室友转头看见他,突然垮了脸,“可也遭罪啊!许成军清高,我们跟着挖资料挖到后半夜,这哪是做学问,是当苦行僧!”

上海,复旦中文系的选题统计表摆在王水照桌上。

30%的小众方向占比红得刺眼,他却笑得合不拢嘴。

章培横推门进来,手里扬着《文学评论》的样刊:“你看,bj都在讨论‘文体研究显学’了!

袁行霈先生特意来信,说北大要开‘日常文体研究’课程。”

“何止北大。”王水照指着桌上的信件,“南开要请许成军去讲学,北师大求他的论文复印件,连海外汉学界都来问译本版权。”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昨天碰到个研究生,吐槽说被许成军逼得快疯了,说他比谁都‘害人’。”

章培横哈哈大笑,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下:“这才是真影响!当年我们在资料室偷翻禁书时,不也盼着有人能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时许成军抱着一摞手稿走过,听见笑声探进头来。

他刚改完新书的稿,鼻尖还沾着墨痕:“两位先生,《文学遗产》催着改俗词研究的校样,说各地学者提了二十多条意见。”

王水照挥挥手:“快去!你没见楼下的邮差全是求论文的信,快堆成山了。”

许成军走后,章培横望着他的背影叹气:“云南会议上程千帆先生说‘学术自由可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年轻人,真是把春天带进文坛了。”

全国各高校的选题表陆续汇总到教育部。

宋代尺牍、唐代墓志、明清小品文的研究题目密密麻麻,占比竟达三成以上。

袁行霈在《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里写下:“许成军的三篇论文,实为思想解放之探针,刺破僵化范式,引人文关怀之活水入古典文学研究。”

南开大学的宿舍里,刘跃进终于定了“宋代题跋与市民文化”的选题。

他望着窗外的雪,想起叶嘉莹先生的话,忽然笑了。

虽然为找资料跑断了腿,可这种“从旧纸堆里挖新意”的滋味,真好。

远处的邮筒里,塞满了寄往复旦的信件。

那些信封上都写着“许成军收”,里面装着年轻学子的困惑与热忱,像一粒粒埋在雪下的种子,正等着春天破土而出。

——

复旦校园,梧桐叶被秋风卷成小堆,卿云楼咖啡馆的玻璃窗上凝着薄霜。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娟攥着笔记本,手里拿着一沓读者来信——

半个月来,报社收到近百封信,有高校教师问“题跋研究的文献方法”。

有青年学生说“读了许成军的故事,想考古典文学研究生”。

主编拍板:“必须专访他,这不是简单的学者报道,是给青年指方向的稿子。”

推开咖啡馆门,许成军已经到了。

他穿着洗得挺括的的确良衬衫,面前摆着搪瓷杯,里面泡着黄山毛峰,杯沿还沾着点茶渍。

见李娟进来,他起身让座,声音沉稳:“李记者,久等了。刚跟章师兄聊完生选题的事,来晚了十分钟。”

李娟坐下,先把读者来信推过去:“许老师,您看,您的论文现在在全国都有反响。有位北大的老师写信说,他们系现在讨论‘宋代女性题跋’,都是受您启发。我今天来,就是想问问,您当初怎么想到做‘题跋’这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