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学术天才(1 / 5)

加入书签

第143章学术天才

10月中旬,复旦大学中文系便组织了“宋代文学与物质文化”小型研讨会。

章培横在会上直言:“许成军这篇论文给我们提了个醒——研究宋代文学,不能只翻《宋史》《全宋文》,还得看看故宫藏的宋代瓷器、碑刻,这些都是‘活的文献’。”

当时复旦、北大等高校的宋代文学研究生,仍多以“苏轼词”“欧阳修古文”为选题。

论文发表后,王水照在研究生课上直接以这篇论文为案例,讲解“如何选择小众选题”“如何结合文献与阐释”。

结果就是

次年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选题中,“宋代尺牍研究”“南宋诗话的文学意涵”“宋代女性题跋辑校”等小众方向占比从5%跃升至30%,甚至带动了其他朝代的“小众文体研究”。

如唐代的墓志铭文、明清的小品文都开始被关注。

许成军的题跋论文在1979年的影响持续扩大,其本质是“学术思想解放”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打破了“唯大家、唯考据、唯阶级”的僵化范式,让学界意识到“文学研究可以更细腻、更多元、更贴近人性”。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宋代文学,更辐射到整个古典文学研究。

此后“文体研究”成为显学,“文献整理”走向多元化,“人文关怀”成为学术阐释的重要维度。

许成军的题跋论文是探路者,此后的三篇论文是奠基者。

一位1980级复旦研究生回忆:“当时我们都觉得‘题跋研究’很新潮,既避开了扎堆的大家选题,又能做出新意,这都是受许成军论文的影响。”

该生回忆时其实满脸痛苦。

尼玛,你清高!

你光荣!

我们跟着遭罪是吧!

你比“翟某某”强在哪里!

恢复高考后的这两批大学生、研究生,正处于“寻找学术方向”的迷茫期。

许成军“跳级读研、发表核心论文、兼顾创作与研究”的经历,成为许多青年学子的榜样。

这种“标杆效应”还间接推动了“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交叉学科的招生热度,让更多青年愿意投身“古典与现代结合”的研究。

——

10月28日,《复旦学报》社科版发表许成军论文《宋代文人尺牍的情感表达与社交功能——以苏轼、黄庭坚为中心》。

许成军承接题跋研究私人化书写,聚焦宋代另一重要日常文体“尺牍”,二者同为文人“非功利性书写”,却因“书信属性”兼具情感宣泄与社交功能,属宋代文学研究中“被忽略的日常文本”,形成“题跋—尺牍”双文体对照,夯实“宋代文人私人化书写”研究基础。

从价值上,首次将尺牍与题跋并置研究,突破“宋代文学=诗词文赋”的传统框架。

为后续“宋代日常文体集群”研究铺路,获《复旦学报》“宋代文学专题”头条刊发,被朱东润评价“‘私人化书写’研究的关键延伸”。

11月2日,《文学遗产》发表许成军《从“市井艳曲”到“雅俗共赏”——宋代俗词的雅化路径与文化意涵》。

这一篇论文显然更具意义。

许成军从“小众日常文体”转向宋代文学核心文体“词”。

但避开已饱和的“豪放/婉约”二分法,聚焦“俗词雅化”这一细分领域。

宋代俗词(柳永为代表)如何被文人改造为“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既是词史演变的关键环节,也关联宋代“市民文化与文人审美融合”的时代背景。

打破了学界“豪放/婉约”的固化认知,首次系统梳理“俗词雅化”的完整路径。

从柳永启蒙到周邦彦格律再到辛弃疾精神,获《文学遗产》刊发,被王水照评价“为词史研究提供了‘中间态’视角”,奠定许成军在“宋代词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