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新的身份(求追读,求月票!)(4 / 5)

加入书签

后排的周海波也不闹了,皱着眉琢磨“现代性”三个字。

这词他在《外国文学动态》上见过,却从没和中国当代文学联系起来。

别看他平时闹腾,但是宿舍里5人数他文学素养最高。

按他的话就是,爷们见过世面!

许成军没等大家消化,继续说道:“先说说我们的古典文学。唐宋八大家为什么能立住

韩愈‘文以载道’不是空喊,是把秦汉散文的‘散’和魏晋骈文的‘丽’熔成了新文体,既破了六朝绮靡,又立了唐宋风骨;

明清小说更不必说,《红楼梦》把家庭琐事写成时代史诗,《金瓶梅》用市井语言挖人性深潭,哪一部不是‘既守传统,又开新局’

可我们现在的当代文学呢

要么把传统当古董,写‘比兴’就是堆典故;要么把传统当包袱,一提创新就往西方跑,忘了我们自己的文字肌理里藏着多少宝贝。”

“当然,优秀的作品依然不少,但是远远不够,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应该孕育更多的文学作品!”

补一句,不能成文学公敌啊!

开篇放大!

台下的学生,或点头、或皱眉、或欲言又止想举手。

这话在这个年代实在太惊世骇俗了点。

许成军不管这个,继续“震惊体”。

他抬手在黑板上画了条线,左边写“古典”,右边写“当代”。

“比如‘比兴’,《诗经》里‘关关雎鸠’是借物起情,杜甫‘朱门酒肉臭’是托物讽世,到了我们这儿,很多作品里的意象只是符号,少了和人物、时代的血肉联系。

其他的很多作品呢

要么是‘伤痕’堆伤痕,要么是‘口号’迭口号,没了古典文学那种‘物我相融’的巧劲。”

“许老师!”

一个穿蓝布工装的男生突然举手,是历史系的吕树,“您说当代文学不现代,可伤痕文学不也很真实吗刘芯武的《班主任》、卢心华的《伤痕》,不都写出了十年的苦”

许成军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吕同学问得好。

伤痕文学是真实,但真实不等于现代。杜甫写‘三吏三别’,不只是写‘苦’,还写‘苦’背后的兵役制度、民生疾苦,有历史纵深。

而很多伤痕文学,多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少了对‘苦’的根源、对时代转型的思考。

就像我们哭完一场,却不知道为什么哭,这不是文学的穿透力,是情绪的共鸣。

真正的现代文学,要能在真实之上,挖出点能照亮未来的东西。”

这话让吕树愣住了,他低头翻了翻《宋史》里关于宋代文人论政的记载,沉默不语。

真实之外,还要有“思”。

卢心华此时就在台下,他是中文系大三的学生,一直享受着《伤痕》带来的光环。

甚至,某种意义上,一直沉浸在“伤痕文学”开辟者的角色扮演之中。

他越越欲试,想要举手。

这是道争!

但是最后颓然放弃。

不是别的,面对别的学生还好,面对许成军他还真这个自信,他有且只有一篇《伤痕》。

而许成军呢

20岁,《试衣镜》《谷仓》《红绸》短、中、长都有了,在全国都掀起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他看了,他也不得不承认更先进,更有时代性。

卢心华这人复旦毕业后,一度跑到漂亮国,《伤痕》之后再无有影响力的作品。

《伤痕》吃了一辈子。

旁边的徐芊也若有所思,她想起译聂鲁达的诗时,总觉得少点什么:聂鲁达的“爱情”里藏着拉美人民的苦难,而我们有些作品的“爱情”,只是小情小爱,少了和大地的联系。

姑娘,你有点走偏啊!

许成军又转向世界文学:“再看外面。拉美文学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