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3 / 5)
则是“大时代中个体尊严的文学注脚”,与《谷仓》对集体变革的书写共同构成“改革初期的精神图谱”。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高校研究者与资深评论家纷纷撰文。
态度那叫一个严谨。
《文艺报》编辑那叫一个新奇,一天收到了上百封对于《红绸》的文学评论。
新人
不!
这叫改革旗手!
评论者们从“历史叙事中的人性温度”“传统比兴手法的现代转化”等角度挖掘其价值。
使《红绸》快速脱离“新人新作”的评价范畴,直接进入“新时期文学重要实践”的讨论序列。
许成军看到后,难免撇了撇嘴,这分析视角依然没摆脱对古典文学分析的窠臼。
我那么多设计、文学笔法!
小日本子看见了,你们都看不见是吧
装聋作哑!
不过,官方与出版界的资源倾斜则让《红绸》的传播路径更加顺畅。
中国作协将其纳入“改革文学研讨”重点篇目,邀请研究者专题解读。
《收获》《十月》等顶尖文学期刊主动联系许成军,提出连载《红绸》续篇或刊发相关创作谈的邀约,打破了以往刊物对新人作品的考察周期。
《清明》更是想要趁热打铁,启动《红绸》单行本的编辑工作,将矛盾序言与《人民日报》对《谷仓》的评论一同收录,强化其“时代印记”属性。
陈主席多少还是没被热血冲昏了头,现在这个趋势,单行本必然要发!
但是刚上市一周,你就搞什么单行本
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使得《红绸》在刊发后短短半月内,完成了从“期刊作品”到“文化现象”的跨越。
火大发了!
1979年文学刊物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5本。
《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迭加许成军“工农双璧”的舆论标签,形成“现象级新作”效应。
上海、bj、合肥三地新华书店出现凌晨排队购刊现象,甚至出现“一刊难求,复印传阅”的盛况。
陈邓科看到《清明》的销售数据嘴笑的都快合不拢!
报表上“130000册”的数字被红笔圈了三圈,边角还沾着他早上没擦干净的馒头屑。
《清明》首印5万册,加印3次,紧急追加8万册,覆盖全国28个省市新华书店。
规模空前!
比预期的10万册,已经领先一大截。
他突然一拍桌子,报表“哗啦”飞起来,又被旁边的严阵伸手接住。
这一拍,把桌上的搪瓷缸都震得跳了跳,里面的散装白酒洒出几滴,落在桌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13万!真他妈13万!”
陈登科的嗓门比煤炉上的水壶还响,“我之前跟印刷厂拍胸脯说‘能卖10万就烧高香’,现在倒好,加印三次还不够!上海新华书店刚才打电话,说今早排队的读者把门板都快挤掉了,让咱再加急发两千册!”
严阵把报表铺在桌上,拿起搪瓷缸给陈登科倒满酒,酒液晃着泡沫:“老陈,你可别忘了,当初还有人说‘许成军太年轻,《红绸》撑不起创刊号’,现在呢
安徽本土就卖了2万册,凤阳那边的供销社,连仓库里的样刊都被老乡抢空了,要让孩子沾沾凤阳的文曲星!”
王英琦抱着刚拆封的样刊,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袋供销社买的水果,往桌上一撒:“刚才楼下传达室大爷说,
有个首都来的老作家,坐火车来合肥开会,就为了要本带矛盾序言的创刊号,排了俩小时的队,说‘回去跟学生讲,这才是新时期的好东西’!
还有咱安徽作协的同志,刚才送来了锦旗,说咱《清明》‘为安徽文坛长脸了’!”
编辑部的人都看向陈邓科。
陈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