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我想把它翻译成日文,让全日本都读(1 / 6)

加入书签

第136章我想把它翻译成日文,让全日本都读到!

他抬头接过样刊,划过封面“茅盾代序”四个字,眼里带着点笑意:“鲁彦周呢他说今天要来看看,怎么还没到”

话刚落,楼下就传来自行车铃的“叮铃”声,紧接着是熟悉的脚步声。

鲁彦周推着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进来,车后座绑着捆最新的《清明》样刊,他是安徽文坛的中坚。

《天云山传奇》原本定的是创刊号头条,上个月却主动找到陈登科,说要把头条让给许成军的《红绸》。

此刻他额角沾着汗,却笑得爽朗:“老陈,严震,我来晚了!刚去印刷厂看了眼《红绸》的装订,那红绸插图印得真精神!”

“你倒会赶巧,”

陈登科拉过把木椅让他坐,递过杯凉白开,“我们正说你呢,你那《天云山》放在第二篇,排版没意见吧”

鲁彦周接过水杯,一口喝了大半,摆着手:“有啥意见我看《红绸》就该放头条!

我那篇《天云山》写的是反思,许成军这篇《红绸》写的是担当,一个回头看,一个往前望,放在同一本创刊号里,正好让读者看看咱们安徽文坛的两种气象。”

他拿起桌上的样刊,翻到《撕不碎的红绸》那页,指着茅盾的序言,“你看茅公这序写得多透,‘以红绸为脉,以时空迭印为针’,这评价,我可没捞着过!”

旁边整理读者来信预告表格的年轻编辑王英琦忍不住插了话,她刚从安徽大学毕业,分到《清明》才三个月。

她眼里满是兴奋:“鲁老师,昨天还有读者打电话来问,说听说您的《天云山》在创刊号里,特意要提前留一本!

还有丁灵老师的《在严寒的日子里》,我整理稿件的时候看了,写得真好,区官员梁山青、村支书李腊月这些人物形象写活了,跟我妈当年的经历一模一样,肯定能打动好多人!”

陈登科笑着说:“你当丁灵是谁全国就这么一个丁灵!”

“老陈你也是够能耐,把丁灵的稿子能要来。”

1904年出生的丁灵,今年已经75高龄,是中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wcjjg战士。

头上带“红”的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丁灵担任了多个文艺领导岗位,如《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no1等。

但从1955年开始,她不断遭受斗争,1958年被发配到黑龙江农场,直至1979年后重返文坛。

晚年的丁玲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培养青年作家。

这次特意给《清明》创刊号投了《在严寒的日子里》,写的是解放区沦陷后桑干河人民组织护地队与地主富农斗争的小说,编辑们早就在私下传看,都盼着这篇能出彩。

严阵靠在桌边,手里拿着丁灵的手稿复印件,点头附和:“我也没想到,丁灵的文字有温度,写的历历在目,太真实了。”

“真实才是好东西,”

陈登科敲了敲样刊,“不过要说真实里带着劲,还是《红绸》。你们还记得许成军的初稿,附了张字条不说‘红绸撕不碎,是因为裹着的是和平的盼头’,这话我记到现在。”

“倒是,许成军真是好运道,能有丁灵和鲁彦周两个大前辈给做底,拖着这篇《红绸》啊!”

陈邓科:“人家也不光是运道,没这个实力也就没这个机会。”

他抬头看向窗外,夜色里能隐约看到新华书店的招牌,“明天发售,我估计得排队,许成军在复旦的名气你们也知道,《诗刊》发了四首诗,军训时唱的《北乡等你归》都传到合肥了,年轻人都盼着他的长篇。”

他现在也很庆幸,和这个安徽文学界未来的‘扛把子’交好。

要不按照这么个势头,和许成军对着干他,他也必定青史留名。

君不见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