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4 / 5)
文学!”
人群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在讨论许成军的诗句,有人在畅想社团活动,还有人在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小诗。
一个穿军装样式外套的男生,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信纸,上面是他写的《校园秋景》,兴奋地跟身边的同学说:“我要是能进社团,一定要让成军同志帮我看看这首诗!说不定以后也能发表!”
林一民跑遍了三个系的教学楼,回到招新点时,太阳已经偏西。
他接过李继海递来的搪瓷缸,猛灌了几口凉白开,却发现喉咙还是干得发疼。
可当他看到桌上堆得像小山的报名表,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
短短一天,他们已经收了三百多份报名表,比去年全校所有社团招新的总和还多。
“一民,你快看!”
周海波指着不远处,几个学生正围着一张《北乡等你归》的歌词讨论,其中一个女生轻声念着其中的句子,眼里满是向往,“现在不光复旦,隔壁同济、交大的学生都在传这首歌,听说还有外地学校的学生托复旦的同学帮忙要歌词呢!”
林一民点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又拿起扩音喇叭:“同学们!今天招新快结束了,还没报名的抓紧时间!明天面试,咱们不见不散!”
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招新点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晃,报名表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对文学的热爱。
林一民、周海波和社团骨干们忙着收拾物料,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浑身是劲。
他们相信,有这么多爱文学的同学加入,有许成军的支持,“浪潮文学社”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份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像《北乡等你归》的歌词一样,在复旦校园里,在更多人的心里,一直传下去。
对他们来讲,这就是青春。
这就是许多年之后,他们在时代和岁月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而,“浪潮”也成了1979年复旦最生动的一道印记。
2024年复旦大学校史馆记载“浪潮”系列时,有这样一句话:数十年后回望,许成军等人的创社理念早已超越社团本身:它让校园文学摆脱了象牙塔的桎梏,证明青年创作可成为时代的“文学棱镜”,既照见个体的微光,也折射社会的浪潮。而浪潮文学社,便是这一理念最忠实的实践者,亦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精神图谱的重要注脚。
——
等许成军回来后。
201依然在热火朝天的在讨论招新事宜。
“今天,好多大四的都来咨询能不能加入文学社!”
“成军说了不行,不稳定嘛。”
“今天一共收了多少分报名表”
“到最后将近400份了!”
“我去,那我们不是很成功了!”
“包的啊!”许成军的口头禅已经被201宿舍的室友们学的非常彻底。
等许成军进门第一时间,没有问林一民等人招新情况,而是直接叫上众人跑到食堂,打了好几份肉菜,吃了个肚圆,吃饭的时候,几人也将招新情况和许成军大致说了一下,一听400多份的报名表,许成军也是惊讶的不行。
这还挺成功
至少比他预料的强了很多。
回到寝室,几人开始翻起了报名表,进行了第一轮的初筛,不少人还夹附了自己的作品,或是诗歌、散文、小说等。
一轮看下来还发现了不少眼熟的名字。
林薇、陈阳、徐璐、陈商君
师兄是硬凑啊!
他一直惦记着的经济学许得民也在其中,除此之外,还看到了79经济系的吴伸元和77级的张伟为。
这都是未来的名人,酌情可以考虑纳入其中。
还有不少名字也眼熟,但是对不上号,也就此作罢。
从400多份报名表中初筛出一大半,这年代能考上复旦且还对文学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