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1 / 5)
第122章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
如果有人问在1979年的复旦上过大学的学生,那一年魔都校园里谁是最有知名度的学生
那回答是毫无疑问的。
一定是许成军。
一首《北乡等你归》把许成军再一次抬到了学生群体中的高位。
第二天清晨的复旦,雾还没散,淞庄宿舍区就飘起了细碎的吉他声。
不是许成军弹的。
是周海波,昨晚在操场听了半宿,今早抱着从老乡那借来的旧吉他,在楼下对着树“扒和弦”。
手指按错弦疼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停,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停下扫帚:“小周,这是昨天许成军唱的那调调吧真好听!”
“阿姨,别捧他了,他那调子,十句对不上一句!”胡芝撇撇嘴。
“你懂个蛋!”
周海波刚要继续骂,就见三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跑过来,手里攥着的烟盒纸:“海波,昨天没记全歌词,你跟成军住一屋,再给咱念两遍呗!”
说话的是物理系的赵学军,家在河南农村,昨天听“北乡的槐树下”时,想起自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半夜没睡着。
“小意思!我给你抄!”
“要签名不”
“许成军的”
“差不多!”
周海波也是借着许成军的光,成了次名人,捧着吉他站在淞庄楼下,倒也被不少不认识许成军的要了不少签名。
飘飘欲仙!
爽!
咱京城爷们就得这个范!
“差不多个蛋,你看看你签名上面写的是许成军嘛!”
林一民一点不惯着。
赵学军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张纸都是“周海波”三个大字!
周海波:
这边正围着要歌词,食堂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哄笑。
许成军刚走到食堂门口,打饭的李师傅就把勺往铁桶里一磕:“成军同学,来!今天给你多盛勺土豆炖肉,我家丫头在复旦附中,昨天听同学唱你的歌,回家跟我闹,说要见‘弹吉他的大作家’!”
一听许成军。
排队的学生瞬间围过来,有人掏出钢笔往课本空白处记,有人直接把搪瓷缸递过去:“许成军,写缸底!省得丢!”
许成军一脸莫名地刚接过缸子,这玩意也能签名是吧
就见苏曼舒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拎着个布包:“我妈蒸的杂粮馒头,中午吃这个。”
周围顿时起哄。
苏曼舒的室友齐月茹喊“曼殊偏心”,苏曼舒脸一红,把布包往许成军手里一塞。
倒也不像寻常姑娘转头就走,而是反过来看齐月茹:“不是你让我给你的李哥哥送信的时候了啊,月茹!”
“曼舒!”齐月茹闹了个大红脸。
“走啦!”
她刚走一半,转头看了眼许成军,杏眼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许成军的脸。
站在人群里,美的不可方物。
“大诗人,你的信可还没到哦!”
许成军捏着温热的布包,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这股热闹不止在复旦。
下午两点多,校门口突然来了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上海交大”的校徽,骑车的男生汗流浃背,见人就问:“同志,许成军同学在哪我们系里传疯了他的《北乡等你归》,我来抄歌词!”
正好碰到去图书馆的陈阳,他是许成军之前在自习室认识的中文系同学,立刻拍着胸脯:“跟我来!我带你找他!”
两人刚走,又有两个穿蓝布校服的女生跑过来,是上海师大学的:“我们社长说,复旦有个学生把‘南边的事’唱成了歌,可好听了,让我们来学学!”
1972年至1980年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更名为上海师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