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希望决定给思源叔叔写一封信(66k,(2 / 6)

加入书签

同意,毕竟许成军太过年轻且还没有入学,是朱冬润一力保举,也算是顺利发表。

至于发表后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复旦倒还好,整个中文系到教授梯队少有成名的作家,研究文学理论的教授多是古典文学研究方向,对许成军这套东西觉得新奇但是不排斥,但是以北边的一些学校有不少教授、作家研究西方理论的,所以围绕着许成军的这篇论文打了不少口水仗。

但是,这篇另辟蹊径的论文却意外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老教授们的支持。

初步在文学理论研究界打响了名号。

“老师我终于赢您一次了哈!”

“谁说的,还没到最后谁能保证输赢。”

“您这大龙葬送在即”

“少说话,好好下棋!”

“好不容易赢您一次,那不得多说两句!”

“不下了,不下了,老了老了!精力跟不上了”

“吃饭去!”

朱老傲娇地一把推棋,独留许成军自个风中凌乱。

“诶!您这是悔棋啊!”

——

中午在朱老家里蹭了顿饭。

下午许成军便拿着自己的户籍资料去报道。

由于1979年教师资源匮乏、学生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以及1979年本科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分配去向多为机关、重点高校等“铁饭碗“单位,而硕士学制需三年,意味着要推迟三年参与工作分配。

因此,复旦中文系硕士新生极少。

算上许成军才刚刚8人,分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方向中。

语言学大师张诗禄先生门下的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录取了包括杨剑侨在内的3名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音韵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古典文学领域,朱东润教授的唐宋文学方向,有2人,就是陈商君和许成军。

此外,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等方向各有1至2名新生。

这届研究生虽人数寥寥,却撑起了复旦中文系此后数十年的学科高地,杨剑侨、陈商君都成了中文研究的大牛。

报道处在中文系教学楼103。

硕士生报道流程其实相对简答。

只要拿着介绍信和学术计划书找自己的导师就行。

一般是“其乐融融”的学术天伦

第一步在朱冬润家里已经完成了,对未来几年的学业规划,师徒俩也做了讨论。

学术方向的话。

大抵是最初他定的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化,这一部分国内研究者寥寥,需要他自己蹚出新路。

其次,朱老还要求他在古典文学中选择一个朝代进行研究。

当时朱老笑呵呵地道:“你想做古典文学转化,不能不懂古典文学,这部分的学术还是要做的,不要求你像陈商君一样,通读唐文史,至少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也要拿的出手。”

这一部分,他倾向于宋代文学。

最后,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许成军也会一些时间做一些现当代作品研究,这也是他的老本行,藏着他的野心。

像许成军这样没读过本科或者本科不在复旦上学的也要办理户籍迁移和粮票转移。

新生报到处此时人不算多。

靠门的两桌最热闹,左边挂着“住宿登记”的绿底白字木牌,右边摆着“粮票核验”的铁皮盒,桌前都排着拎着行李的新生,帆布包上“上海”“bj”“成都”的字样随着动作晃悠。

许成军刚一进来,眼尖的孙教务就看见许成军:“成军同志,今天来报道”

“孙哥”

“新生报道你这也得跟着忙活呢。”

“可不,最近学校里缺人,这一届招收的新生又比上一届的新生多不少,整个中文系的行政老师可不都出动了!”

孙教务一边笑着介绍,一边拉着许成军往里走。

“倒是你,最近可是声名鹊起啊!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