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致敬(61K)(2 / 6)

加入书签

>1979年影视行业也在复苏,电影制片厂会主动关注文学期刊的“重头作品”,尤其是创刊号这类集中优质内容的刊物。

历史上,1979年《清明》创刊号推出了丁灵的《在严寒的日子里》、陈邓科与肖玛的《破壁记》和鲁燕周的《天云山传奇》等作品。

让名家借势巩固地位,中生代一战成名。

《天云山传奇》能被上影厂选中改编,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其在创刊号引发的“现象级讨论”,让作品提前具备观众基础。

当然,某种意义上,作品和创刊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双赢。

创刊号对于许成军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苏中这时也缓过了那股扭捏劲儿,拎起了他那大烟斗:“这刊物是文联今年的重点项目,

抽调的都是《安徽文学》的骨干编辑,排版、印刷都是按最高规格来的。创刊号能不能立住脚,就看头篇能不能镇住场子。”

“这事啊,想来想去找你是最合适的。”

抽《安徽文学》的骨干

难怪他周明看陈邓科不爽,你抽他周明的兵

就周明那性子能不给你上眼药

“苏老,我这篇合适么,放在创刊号上调子会不会太高”

“你的《撕不碎的红绸》,写的是咱安徽子弟的三线情、战友情,有血有肉,又有思想深度,再合适不过。”

这其实也涉及另外一桩好处,

作为这一时期创刊的刊物。

《清明》创刊号的作品选择本身就带有“呼应时代”的战略意图,在其上发表的作品,也自然也将成为时代思潮的具象表达。

《清明》因创刊号发表的《天云山传奇》《在严寒的日子里》等作品均具备历史深度和现实关怀。

1979年,《清明》迅速被读者和评论界定义为“关注严肃议题、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刊物,这一定位后续持续吸引优质作者投稿。

贾评凹、莫延等都曾在《清明》发表早期作品。

说着,

陈邓科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份刊物策划案,铺在桌子上:“你看,这是初步的栏目设置,你的长篇占四十个页码,正文用最好的道林纸,扉页给你配彩插,还会加一篇编者按,我们会试着邀请矛盾先生为你亲自写。”

“另外,稿费也按省文联的最高标准算,每千字8块,后续要是再版,版权分成也给你最优比例。”

这算是很优厚的待遇,老作家都很难拿到。

这时候一篇杂志大概在150-200页,他一个人就占四分之一。

更别说扉页彩插了,鲁燕周都够呛吧

但是,

谁给我写编者按

“陈zx,我没听错吧,邀请矛盾老先生”

“不敢保证,但我们会试着争取,丁灵同志已经确定在创刊号上发表作品,她和矛盾先生关系相对密切。”

茅盾为《清明》杂志题写了刊名,说起来确实渊源还是挺大的。

不过这算是画大饼吧

好吧,这饼确实好像有点香。

哪个初出茅庐的能受得了这个啊!

晓林姐,这不怪我吧

“陈主席,苏老师,”

许成军有些犹豫,“这稿子今天刚算写完了结尾,还不算完全成稿。”

话虽这么说,其实他一开始想将稿子给《收获》。

这清明的创刊号确实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那怕啥你那稿子的质量有目共睹,再说,杂志也不可能一次发完你的内容,后续有时间给你慢慢打磨。”

苏中立刻接话。

“你这小说连菡子老师都点头,这长篇要是发出去,肯定能让《清明》一战成名。”

陈邓科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点恳切。

“成军同志,不是我们逼你。你是安徽土生土长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