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喜欢就大胆说出来(810求首订)(2 / 2)

加入书签

俩小时,最后就憋出了800字。也别怪她水平不行,朱邦薇虽然也是中文系的助教,但是当代文学的研究不深,主要研究成果和学习领域全集中在明清诗歌上,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么,自然也不算高明。

折腾一大圈,这种事又不好搬出自家爷爷和师兄们的面子,最后只能发在了复旦校内刊上,算是按住了学校内部分学生批评《试衣镜》躁动的心,但是对大场面上可以说没起到半点作用。

黄霖摇摇头:“章师兄,你找了么,他怎么说的”

朱邦薇赶忙道:“这不跟师兄你关系最好嘛!先找你来!一会就去找章师兄!”

“快写吧!师兄!”

黄霖笑了:“你啊,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早就写了!”

说着翻了翻抽屉,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朱邦薇。

“跟《文汇报》的编辑已经说好了,帮我跑个腿总行吧”

“没问题!就知道黄师兄最好了”

黄霖摇头:“你啊你!”

朱邦薇一走,他摇摇头,这许师弟一看就是个能惹事的,以后他们这几个师兄弟估计少不了干这种事。

8月初,《文汇报》专刊“文学评论”先后发表了复旦大学黄霖、章培横两位教授对于《试衣镜》的评论。

黄霖评论大意:

“中国古典文学向来不排斥对个体情感与生活细节的书写,《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写市井往来,《红楼梦》“病补孔雀裘”记闺阁细事,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肌理,构成了文学最鲜活的生命力。

1979年的思想解放,本就包含对个体情感合理性的重新确认,作品聚焦百货商场里的布执念、镜中情愫,恰如古典诗词中“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笔法,以微观意象折射时代精神的微妙变迁,何来“价值偏移”之说古典文论强调“文以载道”与“缘情绮靡”的辩证统一。

既讲“明道”之责,亦重“吟咏情性”之功。《试衣镜》对个体欲望的书写,并非消解集体价值,而是延续了古典文学“以小见大”的叙事传统。

春兰指尖的布温度、镜前的片刻恍惚,恰是集体规训下人性本真的自然流露,与乐府诗中“采桑城南隅”的民间情致一脉相承。将此类书写斥为“西方现代派模仿”,未免忽视了中国文学自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厚传统,文学记录历史既需宏大叙事的骨架,亦需个体情感的血肉,二者本可相辅相成。”

相比较之下,章培横的评论就要更加尖锐和大胆。

地位摆着呢!

许成军:毕竟这可是“真导师”!对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