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修复(1 / 5)

加入书签

小暑过后的青衣江湾,已然是盛夏的热烈模样。生态湖的水面在烈日下泛着耀眼的波光,偶尔有白鹭舒展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道轻盈的剪影;岸边的紫薇花热烈绽放,紫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铺满了湖边的步道;园子里的薄荷长势旺盛,工作人员会采摘几片叶子泡在茶里,清凉的气息驱散了夏日的闷热。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大洋洲地下水生态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欧洲多瑙河流域、北美洲五大湖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 “全域收官”,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却被醒目的土黄色警报覆盖,像一片干涸的荒漠,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退化加剧,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区域地下水超采面积达 142.6 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达 98.3 万平方公里,220 种依赖地下水的生物濒临灭绝,阿南古族‘荒漠 - 水源共生’生计崩溃,农业灌溉危机与地下水系统枯竭问题激化”。

“陈叔!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几片紫薇花瓣,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清晰地展示着大自流盆地的生态现状。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昆士兰州的大自流盆地核心农业区 —— 去年一年,这里有 48.7 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因地下水超采变成荒漠,原本肥沃的土壤干裂成一块块坚硬的土块,裂缝宽得能塞进成年人的手掌;您再看这个视频,阿南古族牧民拿着水桶在干涸的水井边等待,水井里的水位比十年前下降了 18 米,以前一桶水几分钟就能打满,现在要等上两个小时,而且水浑浊不堪,里面漂浮着泥沙;当地的阿南古族长老说,十年前他们在盆地里放牧,随处都能找到清澈的泉眼和肥美的牧草,现在泉眼干了,牧草死了,他们只能靠购买高价的桶装水和饲料度日,已有 600 多户阿南古家庭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搬到城市边缘的临时安置点。”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南澳大利亚州的大自流盆地湿地群:“这里的情况更严重,除了地下水超采,土壤盐碱化导致 29.6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变成盐碱地,地面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原本生长在湿地里的芦苇、香蒲全部枯死,只剩下光秃秃的盐碱滩;南澳大利亚州的艾尔湖湿地,曾经是大自流盆地最大的内陆湖湿地,现在湖面面积比十年前减少了 95%,只剩下几个小水洼,水的含盐量高达 35%,比海水还咸,周边的水鸟几乎绝迹,去年冬季有 2800 多只鸸鹋因找不到淡水和食物死亡;还有阿南古族的‘水源祭祀’传统,他们每年冬季都会在泉眼边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地下水充盈、草木丰美,现在泉眼干了,祭祀仪式也只能停办,部落里的老人说,他们再也听不到泉眼的叮咚声了。”

再往下,是新南威尔士州的大自流盆地农业过渡区:“这里的地下水退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灌溉危机 —— 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小麦产区,大自流盆地贡献了该州 70% 的农业灌溉用水,去年因地下水超采,灌溉用水减少 85%,小麦产量从 2800 万吨降到 420 万吨,减产幅度达 85%;新南威尔士州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是大自流盆地重要的地表水补充来源,去年因地下水枯竭,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 90%,导致墨累河下游出现断流,断流长度达 320 公里;当地的阿南古族部落,他们世代靠在盆地里放牧、采集野果为生,现在牧草没了,野果也因干旱枯死,年轻人只能去农场打工,可农场因缺水大量减产,很多年轻人找不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