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年度攻坚与跨域生态危机联动(2 / 5)
捧着项目方案,深邃的眼睛里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我是利雅得人,熟悉当地的沙漠地形和气候,一定能帮大家做好蝗灾防控!”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东南亚雨林保护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
“好,”
他拍了拍卡里姆的肩膀,“到了中东,要多听部落长老的建议,他们的传统经验是应对沙漠危机的宝贵财富。
记住,防控蝗灾不仅要靠技术,还要兼顾生态保护,不能用破坏环境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给沙漠留下恢复的空间。”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浅灰色的身影在烈日下的园区里,像一道道坚韧的光。
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域沙漠蝗灾防控战,不仅是年度攻坚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老张的沙漠蝗灾防控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沙特利雅得时,正值正午,沙漠里的温度高达45c,热浪扑面而来,空气里弥漫着沙尘的味道。
沙特农业部门代表阿卜杜勒带着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蝗群已经越过利雅得东部的沙漠,向胡富夫的小麦主产区移动,再晚两天,今年的小麦收成就全完了。”
卡里姆跟着阿卜杜勒登上越野车,向蝗灾重灾区驶去。
沿途的农田里,到处是被啃食殆尽的小麦残株,农民们坐在田埂上,脸上满是绝望。
“我们贝都因部落有‘沙漠预警’的传统,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方向和沙丘的变化,就能预判蝗灾的到来,”
卡里姆指着远处天空中盘旋的乌鸦,“你看,那些乌鸦一直在跟着蝗群飞,说明蝗群就在前方1o公里左右的地方。”
来自也门的学员阿依莎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蝗群监测数据:“根据伊朗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这次的蝗群主要由沙漠飞蝗组成,每平方公里的蝗群数量过5ooo万只,每天能消耗3ooo吨粮食,相当于3万人一天的口粮。”
“不能再用化学农药了,”
来自伊朗的学员马赫迪摇了摇头,他想起俾路支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沙漠里遇到蝗灾,会用‘烟熏驱虫’的方法,收集骆驼粪和干草,点燃后产生的烟雾能驱赶蝗群,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老张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蝗灾防控系统’,包括高温适配型虫情监测仪、生态诱捕装置和天敌培育箱。
虫情监测仪能在5oc的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实时采集蝗群密度和移动数据;生态诱捕装置用沙漠植物的汁液作为诱饵,能吸引蝗虫进入陷阱,同时不会伤害其他昆虫;天敌培育箱里养着沙漠蝗的天敌——粉红椋鸟,一只粉红椋鸟一天能捕食12o只蝗虫,是天然的‘灭蝗能手’。”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卡里姆带领,在沙特胡富夫的小麦产区安装智能虫情监测仪,贝都因部落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沙丘是蝗群必经的通道;第二组由阿依莎带领,前往也门荷台达省,与哈米德部落合作,在农田周边设置生态诱捕装置;第三组由马赫迪带领,联合伊朗俾路支部落,在沙漠边缘搭建粉红椋鸟养殖棚,培育天敌种群;第四组由老张负责,在三国边境的沙漠里搭建跨境防控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防控力量。
沙漠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皮肤烫,学员们的实训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嘴唇也干裂起皮。
贝都因部落的长老阿卜杜拉递过来一壶骆驼奶:“这是我们沙漠里的‘生命水’,能补充水分和营养,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卡里姆接过骆驼奶,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