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江湾寒冬的全球治理新周期启动与极地生态协同保护(1 / 5)

加入书签

冬至后的青衣江湾,寒风裹着碎雪掠过园区,生态湖的冰面结得厚实,偶尔有调皮的麻雀落在冰上,蹦跳着啄食湖面残留的水草籽。

陈守义站在新周期启动大厅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o32全球生态治理行动纲领》,封面上的极地冰盖图案用银色线条勾勒,与窗外的雪景相映。

纲领里详细规划了新一年的重点任务——北极冰盖监测网络扩容、培育基地跨国项目孵化、全球治理标准修订升级。

可当他翻到“北极应急响应”

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批注上:“北极冰盖消融度预期,北极熊栖息地受严重威胁”

“陈叔!

北极科考站传来紧急数据!”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大厅,棉鞋踩在地板上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屏幕里的卫星图像让人心头一紧——北极核心区域的冰盖面积较去年同期缩减2o,原本连接科考站与北极熊观测点的冰桥已断裂,3只北极熊被困在孤立的浮冰上,距离最近的陆地还有15公里。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滑动屏幕查看实时监测数据:过去一周,北极区域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升高4c,浮冰漂移度达每小时2公里,若不及时救援,浮冰可能在48小时内完全融化。

“李教授的科考团队现在在哪里?”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急促。

“李教授团队正在冰盖边缘搭建临时观测点,他们尝试用无人机投放食物,但北极熊对人工投喂的食物不适应,而且浮冰面积太小,无人机无法靠近降落。”

小满调出科考站传来的视频,画面里,3只北极熊蜷缩在浮冰中央,瘦得肋骨清晰可见,不时抬头望向远处的冰盖,眼神里满是茫然。

陈守义立刻拨通老张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调试的电流声:“老张,立刻启动北极应急响应预案,把东非草原的智能温控设备和斐济的柔性浮桥设备调运过去,用‘极地专用运输通道’转运,务必在36小时内抵达科考站。

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他们派熟悉极地环境的学员参与救援,这也是他们的实战考核。”

“可是陈叔,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刚组建,来自12个国家的学员还在磨合,项目方案都没确定,现在派他们去北极……”

老张的声音里带着犹豫。

“极地救援需要多元技术支持,正好让他们在实战中磨合方案,”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告诉学员们,北极熊的栖息地就是地球生态的‘晴雨表’,救它们,就是救我们自己。

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极地保护署,调动挪威的破冰船配合救援,我们需要形成‘技术救援+生态保护+跨国协作’的立体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北极区域重重一点:“小满,把北极的受灾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北极科考团队,共享冰盖监测数据,让他们提供当地的洋流和风向信息,确保救援方案万无一失。”

就在这时,大厅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厚厚的极地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手里捧着项目方案,眼神坚定:“陈叔,我们听说了北极的事,不用等通知,我们已经收拾好装备,还根据极地环境调整了项目方案,随时可以出!”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青涩,却已经有了生态守护者的担当。

“好,”

他拍了拍奥拉夫的肩膀,“到了北极,要多听李教授和当地科考团队的建议,你们的项目方案要结合极地的实际情况,既要完成救援,也要为后续的冰盖保护提供支持。”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不同颜色的实训服在雪地里汇成一道五彩的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