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江湾暮秋的 2o3o 全球治理成果固化与极地生态救援(1 / 4)

加入书签

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银杏叶像金色的碎纸铺满联盟园区的小径,空气里飘着王奶奶熬制的姜枣茶香气。

陈守义站在成果固化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拂过《2o3o全球治理成果白皮书》清样的封面,“地球与橄榄枝”

的烫金标识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暖的光。

这本收录了45个成员国个项目成果的册子,原本该在下周的全球布会上成为焦点,可此刻他的目光却被平板上闪烁的红色警报牢牢锁住——北极科考站传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在心头:冰盖突然裂开3oo米长的口子,5名科考人员被困在裂缝另一侧的观测点,通讯信号时断时续。

“陈叔!

北极的实时画面传过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办公室,声音里的颤抖让空气都跟着紧绷。

屏幕上,北极科考站的红色建筑在风雪中缩成小小的剪影,一道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像巨斧劈开的伤口,泛着幽蓝的寒光。

裂缝对岸的观测点屋顶上,科考员李教授正挥舞着橙色信号旗,寒风卷着雪粒拍在镜头上,让那抹橙色显得格外刺眼。

“老张的极地救援团队已经从挪威分中心出了,可冰裂还在扩大,他们带的常规破冰设备……可能不够用。”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冰裂扩散轨迹——ai模型用醒目的红色标注出预警:未来24小时内,裂缝可能再扩大1oo米,届时观测点将彻底变成漂浮在冰海上的孤岛。

他立刻拨通老张的卫星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呼啸风声几乎要盖过对方的声音:“守义,我们刚到冰裂边缘,冰层太薄了,只有5厘米,重型设备根本不敢靠近,只能靠人工铺临时通道,可时间……时间真的不够。”

“让科考站把‘极地冰裂缝监测仪’的数据传过来,”

陈守义盯着屏幕上的冰盖三维模型,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还有,立刻联系亚马逊雨林的卡雅波部落,塔比拉族长他们用藤蔓搭桥的法子,说不定能帮上忙!”

挂了电话,他转身走向成果固化中心的展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半年来的治理成果——帕劳珊瑚礁修复用的智能固根设备、东非草原的蝗灾监测站模型、深海热泉科考的深潜器零件,这些原本用于展示的物件,此刻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仿佛都在等待着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

老张的极地救援团队抵达北极科考站时,暮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泼满了冰原。

科考站站长王磊带着队员在裂缝边缘来回踱步,手电筒的光束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颤抖的线条,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焦虑。

“张工,李教授他们已经断水断粮8小时了,通讯设备的电量也只剩3o,再这样下去……”

王磊的话没说完,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打断。

老张蹲下身,用冰镐轻轻敲了敲冰层,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冰原上格外刺耳。

“冰层太脆,承受不了人的重量,常规的钢板通道铺不了。”

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正想召集队员商量其他办法,团队里的挪威技术员奥拉夫突然开口:“我小时候在北部山区,见过萨米人用驯鹿皮和木材搭临时雪桥,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可我们没有驯鹿皮,也没有足够的木材。”

老张摇摇头,打开平板查看刚传过来的监测数据——屏幕上的曲线显示,裂缝下方1o米处有一层相对稳定的厚冰层。

他猛地想起陈守义提到的卡雅波部落,立刻让队员接通联盟人文协作部的卫星连线,请求紧急联系塔比拉族长。

半小时后,平板屏幕上终于出现了塔比拉的身影,他身后是茂密的亚马逊雨林,手里正缠绕着几根粗壮的藤蔓。

“要跨越裂缝,就得像我们搭藤蔓桥那样,用柔性材料分散重量,”

塔比拉一边演示一边说,粗糙的手指在藤蔓上灵活地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