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江湾暮春的鱼类洄游研究与跨社区生态协作(2 / 4)

加入书签

早到场,手里拿着专业的鱼类计数器和水质分析仪,正跟几位社区钓友讨论如何精准记录洄游数据,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摄像头,迎上来接过任务卡,“就等你们的观测手册和评分表了,昨天南社区的李姐还问怎么区分鲫鱼和鲤鱼的洄游方向,一会儿咱们先开培训会,再分组观测,保证每个队员都懂操作、会记录!”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饵料降解测试’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试纸检测水质变化;刘研究员带‘鱼类种类识别’培训,你负责协调各组设备,咱们分工明确,数据才准确。”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生态饵料研评分表”

,分给四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西社区组的水下录像,记得每小时导出一次数据;李姐(南社区),您牵头饵料研的配比讨论,重点测试野麦籽和槐花瓣的混合比例;刘研究员,这是往年的洄游数据,一会儿您对比着看,看看今年有没有变化!”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

刘研究员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民间观测经验和科学方法结合得这么好,真是难得!

江湾的鱼类洄游数据对全市水生态研究都有意义,以后咱们研究所要跟你们长期合作,把这里打造成民间生态观测示范基地!”

上午七点半,四个社区的四十名观测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名饵料研员和刘研究员团队陆续赶来。

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记录本,有的调试摄像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研员们则围着饵料区,讨论着食材配比,偶尔拿起食材闻一闻,判断新鲜度;家长们站在警戒线外,拿着手机拍照,却刻意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浅滩的鱼群,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队员了任务卡和观测套装,给每位研员了评分表和实验杯;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记录洄游鱼群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分析它们的迁徙规律;还要研能快降解、不污染水的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影响鱼的洄游;最后把所有数据整理成档案,为江湾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上午八点整,观测与研培训正式开始,两个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鱼类洄游观测培训(刘研究员+核心团队)

刘研究员拿着鱼类标本,站在数据汇总区的投影幕前:“大家看,鲫鱼的体型偏扁,鳞片是银灰色,洄游时喜欢成群,度较慢;鲤鱼的体型偏圆,鳞片偏金黄色,洄游时多单独或小群,度较快。

咱们观测时要注意——浅滩东侧是产卵区,鱼群多往东侧游;西侧是觅食区,鱼群吃饱后会往西侧游,记录时要标注清楚方向。”

投影幕上播放着往年的洄游视频,银色的鱼群在水里有序游动,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咱们用的水下摄像头能拍摄水下3米范围,”

刘研究员指着摄像头,“每小时拍1o分钟,同时人工计数,两种数据对比,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

遇到鱼群密集时,别慌,先记种类,再估算数量,宁少勿多,保证数据准确。”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刘研究员,遇到受伤的鱼怎么办?”

“要是突然下雨,摄像头会不会坏?”

刘研究员都耐心解答,还现场演示了摄像头的防水操作,让队员们亲手调试设备,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

第二板块:生态饵料研培训(李师傅+研团队)

李师傅在饵料区搭建了简易实验台,每个实验杯里装着5oo毫升江湾水,旁边摆着水质试纸:“咱们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