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江湾暮春的生态研学课与钓技共创(2 / 5)
着江湾四季生态照片和鱼类图鉴,还预留了空白区域,供孩子们张贴观察笔记;甚至连区教育局的王科长,也带着两位生物老师来帮忙,手里拿着专业的水质检测仪,正跟几位钓友讨论如何指导孩子们做实验,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望远镜,迎上来接过课程手册,“就等你们的教案和记录表了,昨天东社区的老周还特意问饵料研的规则,一会儿咱们先开研学课,再搞饵料研,保证孩子们和钓友们都有收获!”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水草共生实验’我来带,教孩子们怎么种水草、测水质;王科长带的生物老师负责讲解鱼类洄游的科学原理,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跨社区饵料研记录表”
,分给四个社区的钓友代表:“张爷爷,您负责观察区的秩序,提醒孩子们保持安静;老周叔(东社区),您经验丰富,牵头饵料研的配比讨论;王老师(生物老师),这是洄游观察的科学知识点,一会儿您给孩子们讲讲,让他们不仅会观察,还懂原理!”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
王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生态研学和跨社区协作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区生态教育的‘活教材’,以后其他社区的研学活动,都要来江湾取经!”
上午八点,参加研学课的三十名学生和跨社区钓友代表陆续赶来。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研学马甲,像一群活泼的小鸟,围着观察区和饵料区叽叽喳喳;钓友代表们则提着装满本土食材的篮子,互相交流着往年的饵料经验,脸上满是期待;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生物老师请教生态知识,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生了课程手册和观察套装,给每位钓友代表了研记录表和饵料盒;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学生们参观观察区,介绍今天的研学任务:“咱们要观察浅滩的鱼群洄游路线,记录鱼的品种和数量;还要种水草、测水质,了解江湾的生态平衡;最后跟钓友们一起学做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破坏环境。”
上午八点半,生态研学课正式开始,三个模块同步推进。
第一模块:鱼类洄游观察
陈守义带着十名学生来到一号观察点,这里正对着浅滩的洄游通道。
他拿出望远镜,教孩子们如何调整焦距:“先对准水面的鱼星,看到银色的鱼群后,慢慢调清晰,注意观察它们的游动方向——往浅滩游的是准备产卵的雌鱼,体型偏圆;往深水区游的是雄鱼,体型偏细长。”
十岁的朵朵举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儿,兴奋地说:“陈爷爷!
我看到鱼群了!
它们往浅滩游,好多银色的小鱼,还有几条大一点的!”
“朵朵观察得很仔细,”
陈守义笑着点头,拿出观察记录表,“来,把你看到的鱼的数量、大小记下来,咱们一会儿跟其他观察点的同学汇总,就能画出完整的洄游路线了。”
生物老师在旁边补充讲解:“鱼类洄游是为了繁殖和觅食,开江后水温升高,鲫鱼、鲤鱼会从深水区洄游到浅滩产卵,因为浅滩的水温更高,水草多,鱼卵更容易存活。
咱们保护浅滩的生态,就是保护鱼的‘产房’,这样江湾的鱼才会越来越多。”
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蹲在岸边记录,有的用画板画下鱼群的样子,还有的在讨论鱼群的游动规律,偶尔有鱼跃出水面,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却又立刻捂住嘴,生怕惊扰了鱼群。
第二模块:水草共生实验
李师傅带着十名学生在二号观察点开展实验。
他给每个学生了一株苦草和一株金鱼藻,还有一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