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江湾深秋的夏令营结营与年鉴素材深化(4 / 5)
小米粥和茶叶蛋很受欢迎,孩子们一边吃着粥,一边分享着观察到的趣事,家长们则和老钓友们聊着以后的钓鱼计划,约定周末一起带孩子来江湾钓鱼。
下午两点,众人开始整理夏令营的所有素材,为《江湾钓鱼年鉴》的青少年专栏定稿。
小满和小林负责筛选学员的《江湾钓鱼日记》,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二十篇,其中有朵朵写的《我的第一条鲫鱼》,字里行间满是童真;有小宇写的《深秋逗钓的秘密》,详细记录了逗钓的技巧和心得;还有浩浩写的《江湾的植物朋友》,记录了他认识的十种水生植物。
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给日记配文和插图——在朵朵的日记旁,配上她钓上鲫鱼时的照片;在小宇的日记旁,画上逗钓的动作示意图;在浩浩的日记旁,贴上他拍的水芹照片。
李师傅和王师傅则负责校对文字,确保没有错别字,且内容准确。
“你看,这篇日记里写‘鲤鱼的鱼星是大泡泡’,”
李师傅指着浩浩的日记,“咱们可以在旁边加个注释,说明鲤鱼的鱼星是直径约一厘米的气泡,且成串出现,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
小满赶紧点头,在日记旁加上注释,还画了一个简单的鱼星示意图。
“李爷爷,您想得真周到,”
小满说,“这样不仅孩子们能看懂,其他读者也能学到知识。”
下午四点,年鉴青少年专栏初稿完成。
专栏分为“小钓手成长记”
“江湾生态探秘”
“钓鱼技巧分享”
三个板块,收录了学员的日记、照片、实验报告,还有老钓友的点评和技巧补充,内容丰富且生动。
“这部分内容肯定能成为年鉴的亮点,”
陈守义看着初稿,满意地说,“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更多人知道,江湾的钓鱼文化不仅是成年人的爱好,更是适合青少年的自然教育。”
下午五点,素材整理完成,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
深秋的夕阳渐渐西下,给江湾的水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银杏叶在夕阳里泛着暖光,芦苇丛在风中轻轻摇曳,整个江湾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
孩子们拿着纪念竿和结营证书,依依不舍地跟老钓友们道别;家长们则纷纷表示,以后要带更多朋友来江湾,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钓鱼文化和自然之美。
小满和老钓友们站在观景平台上,看着大家离开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这五天的夏令营,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成长,也让江湾的钓鱼文化有了新的传承者。
晚上七点,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
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鲫鱼做的鲫鱼汤,还有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今天结营仪式顺利吗?年鉴素材整理好了吗?”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鲫鱼汤。
“特别顺利!
孩子们都拿到了勋章和证书,年鉴青少年专栏初稿也完成了!”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专栏初稿拿给老伴看,“您看,这是朵朵的日记,这是小宇的技巧分享,以后大家看到年鉴,就能知道孩子们在江湾的成长了!”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个饺子:“好!
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再组织这样的活动,奶奶还去帮忙,给孩子们递水、做饭,让孩子们在江湾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给年鉴青少年专栏的初稿排版——他把日记、照片、插图按板块排列,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区分正文和注释,还在每篇日记旁加上“小钓手寄语”
,让专栏更生动。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
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的青少年夏令营和年鉴专栏,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