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江湾深秋的夏令营结营与年鉴素材深化(1 / 5)

加入书签

处暑过后,青衣江湾的银杏叶渐渐染上金边。

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落叶出“沙沙”

的轻响,混着远处早市的吆喝声,深秋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

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夏令营结营仪式流程表”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结营场景图,孩子们举着渔获和手抄报,老钓友们站在旁边微笑,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江湾收获的不仅是钓技,更是成长与热爱”

“爷爷!

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夏令营成果汇编”

,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结营纪念竿”

——竿身刻着“江湾小钓手”

字样,还系着红黄相间的彩绳,是专门给结营学员准备的纪念品。

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厚外套,裤脚沾了点晨露打湿的泥点,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成果汇编!

我把这五天的教学笔记、学员实验报告、生态观察记录都整理进去了,还有孩子们的手抄报照片,一会儿结营仪式上给大家,作为纪念!”

陈守义接过成果汇编,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照片,心里泛起暖意。

汇编里不仅有“每日教学复盘”

——从第一天的握竿调漂到第五天的深秋逗钓,每节课的重点、学员反馈、改进方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还有“学员成长档案”

,每个孩子的钓技进步、生态观察心得、手抄报创意都有详细标注,七岁的朵朵档案里还贴着她第一次钓上鲫鱼时的笑脸照片;最后几页是“年鉴素材专属板块”

,精选了二十篇学员写的《江湾钓鱼日记》,准备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的青少年专栏。

“做得太用心了,”

他把汇编放进钓包,“今天结营仪式的场地在江湾的观景平台,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红糖小米粥’,说是深秋早上喝着暖身,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竿晃了晃,“我还准备了‘钓技成果检验赛’规则,分‘小鱼苗组’和‘小钓手组’,‘小鱼苗组’比调漂度,‘小钓手组’比渔获重量,赢的组能获得‘江湾小钓手’勋章!

一会儿结营后,咱们还要带孩子们做‘深秋生态专项观察’,记录江湾深秋的鱼类迁徙和植物变化,补充到年鉴素材里!”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深秋的江湾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岸边的银杏树垂下金黄的枝条,叶子随风飘落,像一群飞舞的蝴蝶;芦苇丛泛着深浅不一的黄褐色,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雪”

;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许多,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大雁排成“人”

字形从天空飞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远处的航标灯在晨光里泛着淡红色,与金黄的树叶相映,格外好看。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观景平台出现在眼前。

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成果展示台”

,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红色的绒布,上面摆放着学员们的手抄报、观察手册、渔获标本,还有小满制作的“夏令营教学纪录片”

播放设备;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结营物资区”

,桌子上摆着纪念竿、勋章、红糖小米粥,旁边还放着几个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茶叶蛋;小林和小周在布置“生态观察工具区”

,望远镜、放大镜、深秋植物图鉴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还立了块牌子:“深秋生态探秘,现江湾的另一面”

;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烤好的红薯,正给帮忙的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