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非洲萨赫勒 - 撒哈拉过渡带生态修复(3 / 5)
特别提到想借鉴三江源‘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图阿雷格族世代生活在沙漠中,掌握着‘绿洲养护’‘沙漠寻水’‘防沙固沙’的传统方法,比如马里图阿雷格族的‘地下水定位’经验,通过观察植被分布和沙丘形态找到地下水源;尼日尔图阿雷格族的‘沙障固沙’技术,用树枝和干草搭建沙障阻挡风沙,这些传统智慧对过渡带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耐旱植物培育系统的 “沙沙” 声,夹杂着防沙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生态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非洲萨赫勒 - 撒哈拉过渡带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西北的防沙治沙技术、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和马里的绿洲养护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沙漠极端环境适配模块’,过渡带夏季极端高温达 55c,冬季最低气温 - 10c,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风沙强度达 15 米 \/ 秒,设备必须能在高温酷热、干旱少雨、强风沙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高温、抗风沙的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加装降温散热系统和沙尘过滤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60c以下、沙尘浓度 800mg\/m3 以下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图阿雷格族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游牧民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马里的‘地下水定位’算法、尼日尔的‘沙障固沙’模型、乍得的‘绿洲轮牧’时间规划系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过渡带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低能耗节水灌溉设备’,通过滴灌和喷灌结合的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大水漫灌对土壤的破坏;还要配备‘智能固沙装置’,利用生物固沙和机械固沙结合的技术,种植沙生植物并搭建沙障,同时安装绿洲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绿洲面积、地下水位变化;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高温、耐旱的植物种子,比如沙棘、胡杨、沙蒿,这些种子要经过沙漠驯化处理,确保在干旱高温环境下能发芽生长;还要带一批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地下水位传感器、植被覆盖率监测仪、风沙强度记录仪,帮助四国环境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非洲沙漠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恒温运输船和马里的沙漠运输车队联合运输,船和车队要加装降温装置、沙尘防护层和节水储存罐,确保种子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温风沙影响,务必在 720 小时内抵达马里加奥、尼日尔阿加德兹、乍得恩贾梅纳、阿尔及利亚塔曼拉塞特四个修复区域 —— 过渡带的雨季即将到来,一旦错过雨季,植物种植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次年 6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三江源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180 人左右,再补充 150 名懂干旱区生态学、节水灌溉、防沙治沙的专家,还有 10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中暑、脱水和传染病救治,总共 43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干旱区专项任务,关系到非洲北部数千万人的生存安全和全球干旱区生态稳定,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高温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三江源还大,沙漠环境太极端了。首先,高温和强风沙会导致设备的塑料部件融化、金属部件磨损,就算用了耐高温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高原环境高 60% 以上,而且过渡带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维修配件运输困难,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能需要数周才能修复;其次,图阿雷格族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