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收官期?南极冰盖生态修复(4 / 5)
盖下几十米深的沉积层中,有的在海底的冰盖下,收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液化甲烷需要大量的能源,南极科考站的电力供应根本无法满足;更别说远古微生物的风险了,南极冰盖下隐藏着数百万年前的微生物,目前我们对这些微生物一无所知,没有有效的检测和治疗手段,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南极冰盖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南极冰盖储存着全球 70% 的淡水,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会上升 60 米,到时候全球所有沿海城市都会被淹没,数亿人会失去家园。而且南极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南极冰盖融化会导致全球气候紊乱,极端天气事件会更加频繁,影响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还有南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远古生态环境的天然实验室,如果科考站因冰盖消融被迫关闭,很多重要的科研项目会中断,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再难也要上,设备故障率高,我们就多准备 30% 的备用配件,派最有经验的维修人员跟着团队;各国科考团队的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各国科考站的站长加入技术研发组,让他们共同制定统一的标准;甲烷收集需要能源,我们就带一批小型核动力发电设备,结合液化甲烷的余热发电,形成能源循环;远古微生物风险,我们就联合中国疾控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提前研发微生物检测试剂盒,带足防护装备和抗病毒药物,确保人员安全。”
他思考了片刻,又说:“关于技术改造,你让团队重点突破三个难点:一是研发‘超低温抗辐射智能控制系统’,用量子计算机芯片替代传统的电子芯片,确保设备在 - 89.2c、强辐射环境下仍能正常运转,同时在核心部件上加装温度、辐射强度监测传感器,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及时预警;二是开发‘南极科考经验数字化平台’,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国科考团队的经验数据,建立统一的冰盖修复数据库,比如通过 AI 分析不同区域冰盖的融化规律,为修复方案提供精准支持;三是设计‘模块化冰盖加固装置’,根据不同的冰盖类型(永久冰盖、海冰、冰架)设计不同规格的加固模块,同时配备‘冰盖裂缝修复机器人’,能在 - 80c环境下自动修复冰盖裂缝,提高修复效率。至于国际协调问题,我会让马丁先生联系联合国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世界气象组织,推动各国签署‘南极冰盖协同修复协议’,明确各国的治理责任和资金分摊比例,同时协调各国科考站提供后勤支持,确保修复工作能顺利开展。”
挂了电话,陈守义又对小满说:“你把南极冰盖的所有生态数据,包括冰盖融化区域分布、甲烷释放点位置、科考站分布、企鹅栖息地、磷虾分布区,都整理成三维地图,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设置成加密共享权限,对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开放。然后联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美国南极计划、俄罗斯南极科考队,组织一次线上技术研讨会,重点讨论冰盖加固的技术参数、甲烷收集的效率优化、科考经验的整合方法,确保我们的修复方案能兼顾生态保护和科研需求。另外,你再协调国内的极地装备企业和科研机构,定制一批适合南极环境的物资 —— 防寒服要能抵御 - 90c的低温,还要具备抗辐射功能;食品要高能量、易储存,还要符合各国科考人员的饮食习惯;医疗设备要能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比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确保能及时救治伤员。”
小满刚点头应下,指挥中心的门就被推开了,迭戈、索菲亚带着 180 名学员和专家走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白色南极实训服,衣服上印着江湾生态联盟的蓝色徽章,胸前还挂着防低温、抗辐射的记录仪,背包里装着便携式冰盖检测仪、甲烷浓度传感器、辐射强度监测仪,还有防霜眼镜、防寒手套、应急保暖毯等装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厚厚的南极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