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收官期?南极冰盖生态修复(3 / 5)

加入书签

,用的是南极专用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北极苔原‘现代技术 + 科研经验’的模式 —— 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南极科考团队在南极工作了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冰盖监测和应对经验,比如中国科考团队研发的冰盖稳定性评估方法、美国科考团队的海冰预测模型,这些经验对冰盖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低温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夹杂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调试适应南极极端环境的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南极冰盖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青藏高原的冻土保护技术、北极苔原的低温适应设备和南极科考站的冰盖监测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南极极端环境适配模块’,南极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 - 89.2c,风速经常超过每秒 50 米,还有强紫外线辐射,设备必须能在超低温、强风、强辐射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低温、抗辐射的钛合金复合材料,内部加装恒温加热系统和辐射防护层,确保核心部件在 - 90c以上、辐射强度 1000μw\/cm2 以下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南极科考经验适配单元’,要把各国科考团队的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中国的冰盖稳定性评估算法、美国的海冰预测模型、俄罗斯的冰坝加固技术,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无接触式冰盖加固设备’,通过电磁脉冲的方式增强冰盖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机械作业对冰盖生态的破坏;还要配备‘低能耗甲烷收集装置’,利用南极的低温环境将甲烷液化储存,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为科考站提供能源;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适合南极环境的加固材料,比如耐低温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抗腐蚀的高分子聚合物,用于修复科考站的地基和冰盖裂缝;还要带一批先进的冰盖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冰盖厚度传感器、实时甲烷浓度监测仪,帮助各国科考站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南极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 2 号’和俄罗斯的‘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联合运输,船上要加装保温舱、防冰装置和辐射防护层,确保设备和物资在运输过程中不受低温、海冰和辐射影响,务必在 600 小时内抵达南极中山站 —— 南极的夏季很快就要结束了,一旦进入冬季,海面会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船只无法通行,必须在 12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北极苔原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80 人左右,再补充 60 名懂冰盖学、极地生态学、低温工程学、甲烷治理的专家,还有 4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远古微生物感染和冻伤救治,总共 18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南极专项任务,关系到全球气候稳定和南极生态安全,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低温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北极苔原还大,南极的环境太极端了。首先,超低温和强辐射会导致设备的电子元件失效,金属部件脆化,就算用了耐低温、抗辐射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北极环境高 40% 以上,而且南极地区没有维修配件的储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很难及时修复;其次,各国科考团队的经验大多是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中国的冰盖稳定性评估算法和美国的海冰预测模型,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都不一样,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甲烷收集的问题,南极的甲烷释放点非常分散,有的在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