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收官期?南极冰盖生态修复(2 / 5)
化被释放出来,去年有 2 名中国科考人员在采集冰芯样本时,感染了未知的微生物,出现了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还在新西兰的医院接受治疗。”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块寒冰,压在他的心上。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道道裂开的冰缝:过去一年,南极冰盖融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187%,冰盖融化面积达 72.5 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半岛减少 23.8 万平方公里,罗斯海区域减少 21.5 万平方公里,威德尔海区域减少 17.2 万平方公里,南极内陆减少 10 万平方公里;冰盖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1.5 米,比十年前的预测提前了 15 年,全球已有 35 个低洼岛国面临 “灭国风险”,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国家已开始组织国民向其他国家迁移;依赖冰盖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阿德利企鹅数量减少 88%,帝企鹅减少 85%,豹海豹减少 79%,南极磷虾数量减少 90%,南极鳕鱼、冰鱼等鱼类总数不足 100 万条,南极燕鸥的迁徙路线因冰盖融化改变,已有至少 8 万只南极燕鸥在迁徙途中死亡;南极科考站安全形势严峻,全球 53 个南极科考站中,有 38 个因冰盖消融面临坍塌或迁移风险,每年用于科考站维护和迁移的费用高达 120 亿美元,大量科研项目被迫中断;冰盖融化还导致南极地区的气候异常,去年冬季南极半岛出现了历史最高温 19.8c,打破了之前的纪录,高温导致冰盖融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当地的冰盖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 —— 眼前的枯枝败叶、清冷空气,与屏幕里的融化冰盖、死亡生物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多国南极科考机构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美国尝试用人工制冷的方式加固冰盖,在阿蒙森 - 斯科特科考站周边安装了 15 台大型制冷设备,可每台设备每天需要消耗 5000 度电,南极地区的电力主要靠柴油发电机供应,根本无法满足设备需求,制冷设备每天只能运行 3 小时,加固效果微乎其微;俄罗斯在别林斯高晋科考站周边修建了冰坝,试图阻止冰盖融化,可冰坝在高温和海水侵蚀下,不到三个月就坍塌了,还造成了周边海域的污染;中国在昆仑站周边部署了冰盖监测设备,能实时监测冰盖融化速度,但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冰盖不断融化;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尝试人工培育南极磷虾,可在实验室里培育的磷虾移植到野外后,因无法适应低温和低盐环境,成活率仅 1%;还有多国联合开展的‘南极冰盖保护计划’,因资金分摊问题争论不休,美国、俄罗斯要求中国、印度等新兴科考国家承担更多资金,中国、印度则认为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计划实施三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50 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 300 亿美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各国在南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俄罗斯、挪威、阿根廷等国家想在南极大陆开采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认为这能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可开采活动会进一步加剧冰盖融化;美国、英国、法国则主张优先开展科学研究,反对资源开发,但又不愿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冰盖保护;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科考国家则希望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可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去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各国代表就冰盖保护问题吵了整整七天,最后只通过了一份‘南极冰盖保护意向书’,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保护目标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多国南极科考机构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