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收官期?北极苔原生态修复(3 / 5)
,用的是北极科考专用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萨赫勒地区‘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 —— 因纽特人对北极苔原的了解远超任何科研机构,他们能通过冰面的颜色判断冰层厚度,通过风向预测风暴潮,甚至能通过北极星的位置确定狩猎路线,这些传统智慧对苔原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低温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夹杂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调试适应极地环境的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北极苔原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青藏高原的冻土保护技术和北极科考站的低温适应设备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极地严寒气候适配模块’,北极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 - 67c,风速经常超过每秒 40 米,还有极昼极夜现象,设备必须能在超低温、强风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低温的航空级铝合金材料,内部加装恒温加热系统,确保核心部件在 - 70c以上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因纽特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要把他们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通过冰面颜色识别冰层厚度的算法、基于风向的风暴潮预警模型、结合北极星定位的狩猎路线规划系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北极苔原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无接触式冻土修复设备’,通过电磁加热的方式稳定冻土结构,避免机械作业对苔原植被的破坏;还要配备‘低能耗甲烷收集装置’,利用北极的低温环境将甲烷液化储存,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为当地提供能源;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寒的苔原植物种子,比如北极柳、矮桦树、北极罂粟,这些种子要经过低温驯化处理,确保移植到野外后能存活;还要带一批适合因纽特人使用的防寒装备和改良后的狩猎工具,比如防风防寒的新型冰屋材料、节能型雪地摩托,帮助他们恢复传统生计。运输方面,走‘北极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 2 号’负责运输,船上要加装保温舱和防冰装置,确保设备和物资在运输过程中不受低温和海冰影响,务必在 450 小时内抵达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 —— 北极的冬季很快就要来了,一旦海面结冰,船只就无法通行,必须在 10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萨赫勒地区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60 人左右,再补充 40 名懂冻土学、极地生态学、低温工程学、甲烷治理的专家,还有 2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远古病毒感染和冻伤救治,总共 12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极地专项任务,关系到全球气候稳定和极地生态安全,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低温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之前所有项目都大,北极的环境太极端了。首先,超低温环境会导致设备的金属部件脆化,橡胶密封件老化,就算用了耐低温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常温环境高 30% 以上,而且北极地区没有维修配件的储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很难及时修复;其次,因纽特人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录,比如他们通过冰面颜色判断冰层厚度,不同部落的判断标准还不一样,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甲烷收集的问题,北极的甲烷释放点非常分散,有的在地下几十米深的冻土中,有的在海底的冰盖下,收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液化甲烷需要大量的能源,当地的电力供应根本无法满足;更别说远古病毒的风险了,冻土中可能隐藏着数万年前的病毒,目前我们对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