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鬼才十杀第九杀 鬼神之音(1 / 6)
天光在东边裂开一条细口。
濮阳城的墙缝被那一线光勾出冷白的边,城头的血迹正硬,黑得像涂了一层漆。
夜里最后一缕风吹过高台,把覆在马身上的黑斗篷掀起半寸,又落下去。
斗篷之下,赤兔再无起伏。
吕布靠坐在石台的棱角,背甲与石摩擦出细微的声响。
他的手还搭在斗篷上,掌心空了半寸,像习惯了某个呼吸的位置,却再等不到那一下轻轻的顶。
他垂着眼,眼白通红,唇色干。
亲卫们的尸体已有人拖走,留下错乱的刮痕与一串被血填满的凹槽,像一条被灌死的沟。
城下,曹军营地没有喧嚣。
鼓手把鼓槌横放在腿上,斜倚着鼓体,闭眼小憩。
角楼阴影间,不时有人影轻轻掠过,又轻轻隐入。
火把插在潮土里,灯油沿着纤维缓缓渗下,做出一圈圈晕黄的轮。
营门处的旌旗垂落,像沉思。
郭嘉立在营门外的土坡上,脚下是一片被踩光的草茎。
他没有披厚氅,只一身素色官服,袖口整洁。
他望着东方那道光缝,眼里像藏了另一道更细的刻痕。
他侧过脸,唤来一名黑衣人。
黑衣人抱拳,袖口绣着极隐极细的一枚毒蛇纹。
那是“鸩”
的暗纹。
“时辰到了。”
郭嘉道,声音不高,却稳。
他把两张竹简递过去,竹简上是寥寥几行字,线条锋利,收笔处如刀。
“一张,进城;一张,出城。
先从米行、井边、夜市收摊的挑夫起。
童谣由他们唱。
再由娃娃接。”
黑衣人点头。
他的脚尖一挑,草间暗藏的小铜哨到手,轻轻一吹。
夜里散在各处的微影仿佛闻声而动,从篝火与暗沟之间、从坍塌屋宇里、从两辆粮车的缝隙里,一点点起身,像露水被晨风拂动。
人影转瞬消散在濮阳城的四门八巷。
郭嘉又侧过头,向另一处低坡点了点。
坡下摆着木匣、竹筒、葫芦与空陶罐,件件口径不同。
黄月英俯身拧紧一只葫芦的塞子,指背细白,指节处有微小的油渍。
“风会变。”
她起身,眼睛清明,语气像是说一件器物的脾气,“早晨风从东面来。
竹筒朝西,木匣贴地,陶罐在上。
人声顺风,角声逆风,鼓声不求远,只求稳。”
“求一口‘心’。”
郭嘉道。
他俯身拿起一支木槌,轻敲过木匣的边缘。
木匣里空腔鸣颤,出一声介于哭与笑之间的长音,细而长,尾音轻微上扬,像有人在极远处把一粒针放到地上,又被风提了一下。
月英点头,掀起罩布,露出里头盘绕的脉络:薄竹片相互咬合,空罐以不同频率排列,几根马尾丝牵着半空的葫芦,风一过,丝便震。
她没有多言。
她拨一下丝,葫芦中的空响便与旁边的小铜角对上,声音立刻变得不太像器物,更像夜里走失的某种低语。
“鬼神之音,不在于声怪。”
郭嘉用指尖轻按葫芦口,“在于‘名’。
人心先信其名,再信其声。”
他直起身,望向城。
那里,第一声挑夫的吆喝已起:“热汤来——”
声音拖长,拉出一条温暖的尾。
他们总会这么开始,用熟悉来铺路。
第三句起,词就换了。
“鬼才一算,天翻地覆。”
吆喝轻柔,仿佛只是换了个货名。
然而它像在空气里刺了一针,针上有药。
药无色,却有味。
第二处、第三处,井边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