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文官的兵变荀彧的底线(3 / 6)

加入书签

p>

要旨:昼清三刻,夜封不兑;盐一斤当米五升,浮动不过一分;病棚盐姜不断;问名先行,押不过夜。

旧官忍不住,拍案而起:“影照之法,伤利太深,不合人心!”

荀彧不与争,只令吏呈务实清册:今日净返之比、盐米之锚、票背之印。

纸上的字比嗓门更重。

“诸公,”

他按住案角,“此法非为今朝之‘利’,乃为百日之‘名’。

许都是鼎,鼎里要的是不翻。

不翻,才久。”

席间冷笑一声:“久?郭祭酒的‘久’,是剥、拆、换新筋吧?他要四手并用——以市牵之、以法束之、以利诱之、以兵压之。

我们未必同意。”

程昱向前半步,声线干净:“这四手,是我之言。

豪右可用,不可任。

得罪便得罪。”

争声方起,庙门外忽传更鼓三通。

军中来报:延津一线胶着,工略迟缓,后方需再拨木石与盐。

堂中面色一变。

这“盐”

字像钩,把话题拽回郭嘉。

荀彧袖一拂,终于把卷筒取出,放到众目之前:“此状,昨夜既成。

我荀彧署名第一。”

堂中一静。

他抬眼:“状中十罪,字字有据。

但先重申‘底线’四条——粮、盐、印、庙桥心,不得动。

上书可以,上书非兵。

若以兵相逼,以印相挟,以盐相威,以粮相胁,此状,我先自撕。”

他说着,真把状纸提起,指腹微一用力。

纸纹在灯下绷直,尚书郎下意识伸手去挡,却悬在半空。

荀彧没有撕。

他只是让人看清:这纸,从此刻起,不只是纸,是他画在许都心口的一道线。

“主公昨日定‘一针一石’并下,三月后看腹地可活否。”

荀彧稳声,“此三月内,诸公可争‘法’,不可乱‘阵’。

这是我的底线。”

“若奉孝赢了呢?”

县丞冷冷一问。

“赢了,”

荀彧道,“诸公与我同署‘功成不居’四字,把状装匣,压庙后井砖下;输了,按状执法。”

话未尽,门侧甲叶轻响。

张辽自雨雾行至庙口,抱拳请令:“夜里有几处柜又挪进来一掌。

恶来量过‘度’,先搬人,后搬柜。

未伤一人,柜倒三处。”

荀彧点头:“记在状上——‘兵不入柜,柜自倒’。

这是法,不是术。”

晓会散不久,雨住,天光露在庙前石阶上。

可“兵变”

的火还没散。

南巷里,辛氏门生与几名主簿悄汇,递了一只装银的小匣,言辞温善:“诸位只是代公议民。

夜封之禁,且缓一缓?”

主簿伸手,匣盖将启。

忽有一条铁链斜落脚边,叮的一声,像把夜里未散的风钉住。

典韦一步跨来,掌中链当尺,朝地一量:“柜与柜之间的度,越了。”

他不看匣,不押人,押的是“案”

:“你来行‘度’还是我来?”

主簿面白,匣盖阖,匣为证,案为凭,送往问名亭。

满宠在亭下收押,押不过夜。

城西另一处,黑蓑旧人换壳未毕。

两名吏悄悄去换关防,欲挪印,打算先毙“夜封”

一条。

行到半途,灯被雨星一掐,四下黑。

再亮时,镜灯在一堵墙上,光不照脸,只照手背。

满宠从影里出,淡淡一句:“第三不可,动印者,叛职。”

那两名吏腿一软,跪在水里。

满宠让人扶起,递姜汤一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