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天子东归,天下之饵(1 / 2)
第181章:天子东归,天下之饵
夜风自黄河上来,带着烫喉的土腥与焦草气。兖州的星空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擦亮,碎金般的星芒在幕顶颤动。许下新城的鼓楼上,角声沉重,像一枚钝器落进水中,荡出一圈又一圈暗涌。
八百里急递的军报被汗湿的掌心攥皱。传令兵从马背滚落,膝盖磕在青石阶上,“将军——长安火并!李傕、郭汜反目,天子在杨奉、董承护送下,已自潼关以东,沿洛水而来!”
台阶之上,沉默像刀锋一样竖起来。夏侯惇拎起人,一把夺过军报,粗粝的嗓音压得低:“说清楚。”
“火并连日。长安外城已乱。天子东行,旨在避祸,未定所依。沿途诸镇,皆不稳。”
“退下。”夏侯惇挥手,目送传令兵踉跄离去,回身看向黑影叠生的府门。
“相国已在等。”荀彧从廊下移步出来,衣袂落地轻响。他目光澄明,像一盏不惊不扰的灯。
夜色中,议事厅的门扇缓缓合上,风声被拒于门外,只余灯火噼啪,像在旷野里烤着一块未熟的命运。众人按位落座。地图铺开,兖州、司隶、豫州、荆州的纹理山河在灯下起伏,像被火烫出的龙鳞。
曹操背手立在高台前,影子又瘦又长。他没有开口。众人的呼吸、衣料摩擦、烛焰的抖动,一丝一丝,在厅中织出一张弦,越绷越紧。
“东归。”程昱先笑了一下,笑意却没有抵达眼底,“言之善也。”他指尖在河道上敲了敲,“可善在何处,恶在何处,须得先说透。”
荀彧拱手,语气如泉水出石:“天子有难。诸侯当奉驾以安社稷。这是大义,是民望,是我辈之责。”
“文若所言,义也。”程昱把“义”字轻轻推开,“然天下非只一字可断。如今诸侯林立,此义既可为名,又可为饵。饵吞不得者,反噎其喉。”
“仲德言重了。”荀彧看他,“天子在外,朝廷无依。若我不迎,则谁能迎?若我迎之,许下可为根本。义以定人心,心定则不乱。”
夏侯惇重重一拳扣在膝上,战甲轻鸣:“我听不惯绕话。迎,便迎。护着天子来许下,谁敢拦我?”
“敢拦的多了。”程昱扫过地图,“河东、弘农、洛阳,处处有狼。还有袁氏在冀,张绣在宛,刘表在荆。天子如灯,一点即招万蛾扑火。我等若将此灯请至许下,可曾备下不熄之油?”
议事厅里,空气缓慢而坚硬,像将近冻住的水。曹操抬眼,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目色深处藏着一线看不清的光:贪心与克制在里面交锋。许多时候,决定一场局,不在敌我强弱,而在心中那一瞬的偏转。
他终于开口:“文若、仲德,先各陈其见。不急下断。元让,盯好城防。若有风吹草动,先固后动。”
“诺。”夏侯惇应声。
荀彧起身。衣角在地图上轻掠,像羽毛拂过刀背:“曹公,天子东归,是天时。李郭火并,长安旧局已碎。社稷无主,正所谓‘天不假年,命不延时’。为天下计,应立扶舆。为兖州计,应取正名。两端相合,唯有奉迎。利有三:一者,名分。诸侯虽多,皆赖汉统。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王道根骨。二者,人心。战乱之年,百姓望一人以安。迎天子入许,民心所向,自会如潮。三者,制度。朝廷可为外衣,法度可为骨架。以此收束豪强,非徒今日之利,乃十年二十年之基。”
他停片刻,视线落在曹操身上:“此举虽险,却是唯一之路。”
灯光里,程昱笑意微深:“唯一?”他摇头,“世间从无唯一。迎者险在四:一、路险。二、人险。三、名险。四、心险。路险者,护驾东来,沿途刀斧不计其数;人险者,左右近臣,忠佞难辨,一旦内乱,祸先及我;名险者,诸侯互讦,今日迎,明日背,名可起亦可倾;心险者,居尊近君,权势与妒意齐飞,不可不防。若问此举之形,非‘大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