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二个锦囊:官盐与马票(1 / 5)
雾从许县城西的盐碱地升起,像一层未化的霜。
庙桥心的石缝里还窝着昨夜的凉意,鼓房的鼓皮被火烤得发紧,一按即响。
问名亭前的白帛被收起一角,露出“明前二字”,墨线压得稳。
曹操素衣、手不持刃,站在桥背阴。他不看人,只看水。水很慢,慢得像在数拍。荀彧执册,程昱抱臂,满宠佩刀而立,腰间的铜牌磕在鞘口上,发出“叮”的一声。
卫峥自东来,脚边泥水未干,作揖。郭嘉披薄裘,咳了一声,指了指亭侧那只紫色小锦囊。
“开吧。”他淡淡道。
荀彧解封。系口处仍是“王师封签”,收笔短三分。抽出三页,第一页只有六个字,笔力劲直——
“官盐与马票。”
卫峥眼里光一聚,又敛。荀彧看向郭嘉。
郭嘉点头,目光落在桥心那块黑木牌上。上面还写着前日的三条:“工牌即名。庙在前,灯在后。工饭即药。”此刻又添了一行细字:以工为先,以市继之,以学持之,以法定之。
荀彧会意,低声续道:“今日一件,明后三件。先以工,后以市,再以学,末以法。”
“官盐,收归。马票,行市。”荀彧把第二页举高,短句落字,像投石入井,层层荡开。
“盐先于礼,鼓先于声,灯后行;市先于盐,马后随之。”郭嘉不语,只以指叩案。第三页是算——盐引与马票的回流之比、票息、贴水、折兑、限期。墨未干,淡淡的药味从纸上腾起。
满宠上前一步:“敢问‘官盐’。凡私盐、海盐、井盐、卤水,皆归官乎?”
“不是归,是回。”郭嘉答,“盐是民命。归则滞,回则行。设‘盐引’。引在‘明’,盐在‘明’,价在‘明’。盐关四处,执照两式。凡贩不持引者,扣盐不扣命。先教,后法。”
满宠点头,神色仍冷。他的冷不是反对,是把每一条做成“有边”的习惯。程昱笑意淡:“把钱的道,打在人的手上,还要押在人的舌上,让他愿意喊价。”郭嘉望他一眼,没接话。
曹操终于转身。他目光落在锦囊第三页的算上:“马票,如何抵?”
“以军马为质,以盐为锚。”卫峥上前,声音平稳,“票面二至十,计‘匹’为单位,背嵌金线微纹,正面安印,暗刻马头纹。以盐仓、马监、仓曹为兑。票息不以钱计,以盐计。十日一分,三分封顶。凡持票供草、粟、革、铁者,优先兑付。凡外郡马贩入境者,验票先于验马。票可贴,贴走照影柜。”说到“照影柜”,他停了一下,把“影子”两个字吞回去。荀彧知道他吞的是什么,眼中微光一闪。
“票有期?”曹操问。
“有。”卫峥伸手指第三页下缘,“一季小期,三季中期,一岁大期。大期可滚,滚不加息,只加品。品有‘安’‘稳’‘行’三等。越稳,贴水越低;越行,折兑越快。”荀彧提笔把“稳”“行”二字各重描了一笔。
“盐引如何出?”满宠再问。
“庙桥先开,许县后开。四关并设:河关、陆关、桥关、夜关。夜关只看灯,不看人。凡灯后行者,先免半票。”郭嘉道,“盐价不上天,不压地。比市低一钱,比私低半钱。差价三成归军,三成修渠,三成归‘明账’,余下一成作‘盐病’,给病棚。”
曹操笑了,笑意仍不热,却真:“奉孝的盐,不咸。”
“盐不该咸。”郭嘉看他,“该稳。”
鼓声在此刻敲了三下。桥东的白帛重新落下,遮住“明前”。人群在雾里像潮,听见“盐”的字就向前推一步,又因“官”的字退半步。卫峥上前,抬手,指向鼓房:“公告。”
荀彧开声,读“官盐八条”。条条不长,不拗口。人听得懂。读到“扣盐不扣命”一条时,桥下“哗”的一声,有人哭,有人笑。满宠按刀,目不斜视。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