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砚底藏无 从喧嚣到澄明的归途(5 / 6)
>
“晒药要听风,别跟时间赛跑”
。
有个刚入职的大学生问:“陈总,您现在找到活着的意义了吗?”
陈砚指着窗外的竹子,新竹已经长到两层楼高,节节分明:“你看它们节节高,是为了什么?不为什么,就是要长而已——春天芽,夏天长叶,秋天落叶,冬天积蓄力量,顺着季节走,照着本性活。
人也一样,活着,就是要好好活,像草木那样,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的本心比,活出自己的样子。”
第五节:砚台里的永恒——青石与本心的共鸣
清明的阳光透过竹林,洒在陈砚新制的砚台上,青石的纹理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像流淌的山水。
他在终南山脚下开了家小小的制砚坊,不对外营业,只在周末来这里,亲手打磨青石——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享受“磨砚”
的过程:选石、切割、打磨、刻字,每个步骤都慢,慢到能听见石头在手里“呼吸”
的声。
集团已经交给了更年轻的团队,他只担任名誉董事长,却比以前更忙碌——不是忙于签文件、开会议,而是忙于“看见”
:看见实习生眼里的光,看见竹子拔节的细微声响,看见砚台在手里渐渐显露出的独特纹理,看见员工们因为“留白制度”
而绽放的创造力。
有次电视台来采访,记者举着话筒问:“陈总,您从叱咤商场的企业家,到归隐山林制砚,现在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陈砚正在打磨块青石,砂纸在石面上摩擦,出轻微的“沙沙”
声,青石的粉末沾在指尖,带着泥土的气息。
他放下砂纸,拿起刚磨好的砚台,里面盛着清水:“你看这砚台,刚开始是块普通的石头,rough(粗糙)的,有棱角,有杂质;磨着磨着,有了形状,能研墨,能盛水,成了‘有用’的砚台;但它终究还是石头,用坏了,磨没了,又回到土里,变成‘无’。”
陈砚顿了顿,指着水里的倒影——有竹林,有阳光,有记者的摄像机:“意义不在结果,不在‘成为什么’,而在磨的过程里——在选石时的专注,在打磨时的耐心,在它盛过的墨、映过的月、陪伴过的人里。
就像人,从‘无’中来,到‘无’中去,中间的过程,就是意义本身。”
他给记者看那方刻着“无”
字的砚台,里面没有墨,只有清水,倒映着窗外的流云,云动影动,云静影静:“人也一样,本来就是这流云、这清水、这石头的一部分,不必执着于‘我是谁’‘我要去哪’‘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照着本心,好好过每一天——今天磨好一块砚,明天和员工聊次天,后天看一场雪,这些平凡的瞬间,就是‘无’中生有的永恒。”
傍晚的山风吹过制砚坊,竹帘出沙沙的响,像玄谷子在耳边低语。
陈砚收起工具,把今天打磨的砚台放进木盒——这是给小王准备的礼物,她刚有了孩子,他想告诉她:“养育孩子就像磨砚,不用强求他成为科学家、艺术家,陪着他慢慢生长,看他笑,看他哭,看他从‘无’到‘有’,再到找到自己的‘无’,就是最珍贵的意义。”
手机响了,是实验室的消息:新型竹纤维材料通过了国际环保认证,能完全替代传统塑料建材,每年可减少3o的工业污染,已经有十个国家的企业来谈合作。
陈砚笑了笑,没有回复,只是拿起外祖父的《道德经》,翻到“道法自然”
那页。
月光落在书页上,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与窗外的竹影、砚台里的水光、远处的山风,融为了一体。
他突然明白,玄谷子和外祖父从未离开——他们的智慧,就像这砚台里的“无”
,不在言语里,不在书本里,而在每个顺应本性的呼吸里,在每个接纳当下的瞬间里,在每个“不执着于意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