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砚底藏无:从喧嚣到澄明的归途(1 / 2)

加入书签

第一节:黄金屋里的空洞 —— 钻石与砚台的对峙

大雪封山的前夜,陈砚站在 38 层摩天楼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冰冷的玻璃,留下道转瞬即逝的白痕。楼下车流如金色河流,车灯连成的光带绕着城市蜿蜒,映照着办公桌中央那座 “年度经济人物” 奖杯 —— 底座镶嵌的碎钻在水晶灯下折射出刺目的光,却照不进他眼底的疲惫。

三十七岁的他,用十年时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建材厂,做成业务覆盖二十个国家的跨国集团。庆功宴上,股东们举着香槟喊 “陈总万岁”,媒体的闪光灯亮得像白昼,可他躲进洗手间时,却听见心底传来个清晰的声音:“这就是你要的吗?” 声音很轻,却像锤砸在棉花上,闷痛得喘不过气。

办公室的紫檀木书架上,整齐码着烫金证书:“行业领军者”“杰出企业家”“慈善楷模”,每本都能让外人羡慕得眼红。可最上层却空着块巴掌大的地方,像道未愈的伤口 —— 三年前母亲临终前,把块磨得光滑的青石砚放在那里,说 “你外祖父是清末有名的制砚师傅,这砚台养心神,你要是累了,就拿它研研墨”。此刻砚台里盛着的清水,倒映着他鬓角的白发,根根分明,比同龄人早生了整整十年。

“陈总,欧洲分部的并购案需要您签字,对方只给我们 24 小时考虑时间。” 秘书的声音透过内线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 她跟着陈砚五年,从没见过他在庆功宴后还留在办公室,更没见过他对着块破砚台发呆。

陈砚捏着钢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文件 “同意” 栏上方悬了许久,墨汁在纸上晕开个小圈,最终还是放下笔:“通知法务部,并购案推迟一周。” 他翻开抽屉里的体检报告,“重度焦虑症”“心律不齐”“慢性胃炎” 几个字用红笔圈着,医生的批注像警告:“长期高压状态,建议暂停工作休息,再如此透支,心脏恐出现不可逆损伤。”

驱车前往外祖父故居的路上,雪粒子打在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像谁在敲打着他紧绷的神经。老宅在终南山深处,导航到最后几公里就没了信号,他凭着母亲生前画的简易地图,在积雪里绕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青砖灰瓦被白雪覆盖,木门上的铜环生了锈,推开时 “吱呀” 声在山谷里回荡,像老人的叹息。

积尘的案几上,摊着本泛黄的《道德经》,书页被虫蛀了几个小洞,扉页有外祖父的字迹,用小楷写着 “道在瓦甓,悟在己心”—— 这是母亲教他认的第一个毛笔字,当时他还嫌 “甓” 字难写,现在却觉得每个笔画都透着深意。

西厢房的墙上,挂着幅未完成的《终南雪霁图》,宣纸发黄发脆,墨迹却依旧清晰:远处的雪山用淡墨勾勒,近处的竹林只画了几竿,留白处仿佛有云气流动,比完整的画作更有韵味。画案上的青石砚与母亲留下的一模一样,砚底刻着个极小的 “无” 字,笔画被摩挲得发亮,显然外祖父生前常拿在手里把玩。

陈砚突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雪天,外祖父坐在火塘边教他磨墨:“墨要淡,淡到能看见纸的纹理,能映出窗外的雪,才是真功夫。” 那时他只当是老人的絮叨,总想着 “墨浓才显眼”,此刻却盯着砚台里的清水,看着月影在水里碎了又圆,像极了他这些年追逐的功名利禄 —— 聚了又散,终究是空。

深夜的炉火边,他翻开《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几个字突然从纸页里跳出来,在火光下格外清晰。窗外的雪停了,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砚台上,清水里的月影晃了晃,他突然笑了 —— 自己像个守着黄金屋的乞丐,抱着满屋子的证书奖杯,却连 “安静坐着看雪” 都做不到。

第二节:青崖间的问答 —— 黄芩与圆圈的启示

立春的山风带着松涛声,吹得道观的竹帘沙沙响。陈砚在院子里遇见玄谷子时,老道长正蹲在石阶上晒草药,灰布道袍洗得发白,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