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方言诗学的空间重构与声景叙事(2 / 2)
写恰似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但粤语特有的字又重建了拟人化对话,在解构崇高的同时重构了新型人山关系。
宋代米芾《华山碑》赫赫天威的敬畏,在此转化为驾风云的游戏精神,暗合席勒游戏冲动的美学理论。
诗中(缆车)的粤语音1aa5ce1,与形成谐音双关,金属器械由此获得诗意转化。
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庞德对汉字意象叠加的推崇,但方言特有的音韵效果赋予了更立体的质感。
清代岭南诗人黎简《华山歌》尚拘泥于巨灵咆哮擘两山的宏大叙事,而当代粤语诗已能举重若轻地将科技景观纳入自然观照。
六、结语:方言作为方法论
这区区不到5o字的微型史诗,通过粤语的音韵库存实现了多重突破:在声调上,利用九声系统模拟海拔变化;在词汇上,以方言特有词重构山水认知;在语法上,凭借倒装句式解构线性时空。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提出的块茎思维,在此表现为方言对标准语的渗透与重构。
当我们在《诗国行》的语境中重审这诗,会现其真正价值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粤语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认知框架。
就像华山在地质史上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汉语诗歌也正在方言的碰撞中经历新的板块抬升。
或许正如诗人所暗示的:当代诗坛早已唔止静喺华山,在语言的万神殿里,每一条方言小径都可能通向新的艺术高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