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汉字的神圣宇宙与诗性本源(1 / 3)
汉字的神圣宇宙与诗性本源
——《汉字三人行》的符号学与神话诗学阐释
文诗学观察者
一、创世神话与文字起源的神圣叙事
《汉字三人行》开篇即以伏羲风骨作为文字起源的神圣原型,这一意象选择深具文化人类学意义。
在《周易·系辞下》记载中,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一创世神话构成了华夏文明符号系统的元叙事。
诗人将语音嘅模型(语音模型)与伏羲创制八卦的远古智慧相联系,暗示了粤语语音系统同样承载着这种原始思维的——即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所论述的互渗律(1a91apation),其中语言符号与所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关联。
诗中八卦同太极的并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框架。
八卦作为《周易》核心符号系统,代表着早期中国人对宇宙规律的抽象把握,而太极则是这符号系统背后的本体论基础。
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诗人将汉字置于这一动态宇宙生成论中,赋予文字以创生万物的本体地位。
金、木、水、火、土的列举,进一步将文字系统与古典宇宙元素论相联结,形成语音-符号-元素的三重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衣食住行心的排列,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层级跨越。
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有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物一元的哲学观照,在诗中体现为文字既描述物质世界(衣食住行),又直达精神核心(心),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经验符号系统。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强调符号的双重分节特性,而这诗揭示的正是汉字作为符号系统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编码能力。
二、象形思维与文字图像性的诗学重构
日月山川,花鸟虫兽喺意识嘅相像系形态嘅图画这一诗节,精妙地阐释了汉字构造的象形本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将汉字构造归纳为,推为基本造字法: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诎诎,日月是也。
诗人以粤语特有的表达喺意识嘅相像(是意识的相像),揭示了汉字创造的认知机制——通过意识对外物的模拟(isis)形成符号。
这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的符号形式哲学不谋而合:人类通过符号创造活动建构起自己的文化宇宙。
诗中列举的自然物象具有深层的符号学谱系。
作为最原始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已呈现为图画式符号;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地理空间的符号化把握;花鸟虫兽则代表了生物世界的符号编码。
这种由天体到地理再到生物的枚举顺序,暗合《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的宇宙生成序列。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中指出,汉字系统保留了一种具象逻辑,而这诗恰恰通过诗性语言再现了这种逻辑的审美维度。
仓颉神创的用典,将文字起源推向神话诗学的高度。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这一神话意象暗示文字创造具有震撼宇宙的神秘力量。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而仓颉造字的神话正是对文字符号陌生化效果的最早认知——文字将熟悉的世界转化为陌生符号,从而重新唤醒人们对现实的感知。
诗人通过这一神话典故,将汉字提升至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创造行为。
三、文字宇宙的建构与解构:宇宙三黑客的阐释学解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