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诗墙的都市诗学与方言写作的现代性探索(1 / 2)
《诗墙》的都市诗学与方言写作的现代性探索
文袖子
在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张力。
树科的粤语诗《诗墙》以不足二十字的简约结构,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都市诗学空间。
这诗作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其价值不仅在于方言写作的形式创新,更在于揭示了诗歌在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存在状态。
从诗歌生的场景来看,"
饭后行几步"
这一日常行为,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饭后百步走"
的养生智慧。
但诗人将这一传统习俗置于现代都市语境中,使私人化的休闲活动转变为公共空间的文化邂逅。
"
偶闻诗声朗"
中的"
偶"
字,既点明了诗歌相遇的偶然性,也暗示了诗歌在当代生活中日渐稀缺的存在状态。
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令人想起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论述的艺术灵光消逝的命题。
诗歌第三句"
靓仔女"
运用粤语特有的称谓方式,构建出鲜明的岭南文化认同。
这种方言词汇的选择不仅是一种语言策略,更是对标准化汉语书写体系的有意识疏离。
正如巴赫金所言,方言是"
语言中的语言"
,具有解构中心话语的力量。
诗人通过粤语词汇的本土化表达,实现了对普通话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最值得玩味的是末句"
睇读嗰面墙"
。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包含着多层次的解读可能。
"
墙"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既是实体的建筑元素,也是诗歌传播的媒介载体。
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诗人特意选择"
墙"
这一传统媒介作为诗歌的栖居之所,形成对虚拟阅读方式的有力反拨。
这种选择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形成有趣的呼应——当诗歌被数字化、碎片化时,实体墙面反而成为保持诗歌本真性的最后堡垒。
从诗歌形式来看,《诗墙》继承了岭南竹枝词的传统,却又赋予其现代都市的生活质感。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却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营造出鲜活的口语美感。
这种写作策略与威廉斯"
noideasbutthgs"
的诗歌主张不谋而合,体现了现代诗歌对具体事物的回归。
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这诗还隐含着长安环城东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记忆。
作为新移民城市的代表,长安的环城地带往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最为激烈的前沿。
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空间记录诗歌事件,暗示了诗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调解功能。
这种空间诗学与列斐伏尔的"
空间生产"
理论形成对话,展现了诗歌对都市空间的重新编码能力。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诗墙》描绘的集体阅读场景,重构了诗歌传播的公共性。
在私人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
靓仔女"
共同"
睇读"
的画面,复活了诗歌最原始的交流功能。
这种场景令人想起古希腊的广场诵诗传统,也呼应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重建的论述。
就语言实验而言,诗人将粤语口语与诗歌艺术完美融合,创造出既接地气又不失诗性的表达方式。
"
睇读"
这一粤语特有动词的运用,比普通话的"
阅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