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诗学镜像中的方言突围与存在凝视(2 / 2)

加入书签

面物体既非纯粹客体,也非完全象征,而是处于量子态般的认知叠加中。

"

蚁窦"

比喻既延续了古典文学"

寄蜉蝣于天地"

的宇宙观,又注入后现代都市的空间批判——当人类居所被压缩为昆虫巢穴,庄子"

以道观之"

的哲学获得新的阐释向度。

值得注意的是视角的流动性。

从"

向东睇"

到"

再睇下"

,观察动作本身成为诗学事件。

这种视觉游移制造出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效果,而粤语特有的"

睇"

字(区别于普通话的"

看"

)因其在广府文化中的高频使用,无形中强化了地域视角的独特性。

正如巴赫金所言:"

每个词语都散着它曾经存在过的语境的气息"

五、方言诗写的现代性启示

在音韵层面,"

样款朵窦"

等粤语押韵形成独特的声腔系统。

这些音韵在《广韵》中本属同部,却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诗人通过恢复古音关联,无意中完成了一场语音考古。

这种对方言音韵资源的开采,恰似庞德在《诗章》中杂糅多种语言的实验,但树科的创新更近乎一种文化无意识的本能呈现。

诗歌结尾处的"

家家底底"

四字,以粤语特有的abb式结构收束全篇。

这种表达既保留了口述传统的温度,又通过文字固定使私人记忆获得史诗品质。

比较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

的经典结尾,树科的创新在于将抒情主体彻底隐没,让方言本身成为叙事者。

这种语言本体论的探索,或许正是当代汉语诗歌突破"

影响的焦虑"

的有效路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