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云端俯瞰中的诗性栖居(4 / 4)
上的迷茫通过“唔知东西”
这一方言表述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再如“睇天际,几似锅边”
的比喻,将广阔而神圣的“天际”
比作日常的“锅边”
,这种消解崇高的比喻既表现了高空视角下天际线的形态特征,又暗含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曾经象征着终极意义的“天际”
被还原为日常器物的形态,反映出诗人对传统价值体系崩塌的迷茫与困惑。
与“迷茫”
情感相对应的是诗人对本土文化与人类生活的“眷恋”
。
这种眷恋先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上,“浈江,武江,北江”
“南水湖”
等地域意象的选择,展现了诗人对粤北本土自然与文化的深厚情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机,诗人通过对这些地域意象的书写,表达了对本土文化根脉的珍视与眷恋。
其次,这种眷恋体现在对人类生活的温情关注上,“嗰啲屋啊楼啊,蚁窦嘅款”
虽然将房屋比作“蚁窦”
,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啊”
字的使用却消解了调侃中的冷漠,增添了一丝温情——即使人类的聚居地在高空视角下如同蚂蚁窝般渺小,诗人依然对其充满关注与眷恋。
而“再睇下,睇下家家底底”
一句,则将这种眷恋推向极致,“家家底底”
不仅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深入,更是对人类生活细节与情感的关注,诗人在迷茫之余,依然无法割舍对人类生活本身的眷恋,这种情感使得诗歌的存在之思不至于陷入虚无,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从诗学传统来看,《俯睇》的存在之思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登高望远”
的抒情传统。
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豪迈,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壮阔,再到辛弃疾“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的忧思,“登高”
始终是中国诗人抒人生感慨的重要情境。
树科的《俯睇》将“登高”
替换为“高空俯瞰”
,以现代科技带来的全新视角重构了这一传统情境,既保留了“登高望远”
所蕴含的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科技元素与文化困境,使得诗歌的存在之思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种对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了《俯睇》的诗学价值。
结语
树科的《俯睇》作为一优秀的粤语诗作,以其精妙的意象建构、独特的方言魅力、严谨的空间叙事与深沉的存在之思,展现了当代粤语诗歌的创作高度。
在这诗中,机械与自然的意象对话构建了二元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审美空间;方言的娴熟运用不仅赋予诗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更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与韵律美;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叙事转换,使得诗歌的结构层次分明,情感与思考逐步深化;而隐藏在意象背后的迷茫与眷恋交织的存在之思,则赋予诗歌越地域与语言的普遍人文价值。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展中,粤语诗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俯睇》的创作实践证明,方言诗歌不仅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表达展现独特的审美魅力,更可以通过对人类共同生存困境的思考,实现与更广泛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诗如同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粤语诗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无限可能,也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未来,随着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方言保护力度的加强,相信会有更多像《俯睇》这样优秀的粤语诗作出现,为汉语诗歌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